同“父母国”。鲁迅《坟.摩罗诗力说》:“如上所言报复之事,盖皆隐藏,出于不意,其旨在凡窘于天人之民,得用诸术,拯其父国,为圣法也。”【词语父国】 汉语大词典:父国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贞观末,南康黎景逸居于空青山,有鹊巢其侧,每饭食以喂之。后邻近失布者,诬景逸盗之,系南康狱月余,劾不承。欲讯(注:审问)之,其鹊止于狱楼,向景逸欢喜,似传语之状。其日传有赦
同“尘甑”。宋范成大《晓出古岩呈宗伟子文》诗:“平生癖幽村,邂逅饱新遇。那知尘满甑,晨炊午未具。”
征:取。 上上下下竞相逐利。 形容世风败坏。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明.李贤《古穰杂录》:“上下交征利,如水去堤防,势不可止。君子付之太息而已。”
源见“履薄临深”。比喻处于险境。三国 魏曹植《陈审举表》:“今臣与陛下践冰履炭,登山浮涧,寒温燥湿,高下共之,岂得离陛下哉!”【词语践冰】 汉语大词典:践冰
同“郢匠挥斤”。清赵翼《次韵酬袁子才见寄之作》:“技有鼻伤非郢斫,音无肉味是《虞韶》。”【词语郢斫】 汉语大词典:郢斫
《诗.大雅.大明》:“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意谓大国有一个女儿,好比天上的仙子。本为赞颂文王所聘之女太姒之语,后以“俔天”借指皇后或公主。《后汉书.胡广传》:“夫岐嶷形于自然,俔天必有异表。宜参良家,
见“先声后实”。北周·庾信《周柱国楚国公岐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运长击短,~,增垒威敌,灭灶潜兵。”【词语后实先声】 成语:后实先声汉语大词典:后实先声
同“拥篲”。唐杜甫《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诗:“几分汉廷竹,夙拥文侯彗。”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八《壬午殉难》:“兵部尚书铁铉被执至京,陛见,背立廷中,正言不屈,令一顾不可得,割其耳鼻,竟不肯顾。……遂寸磔之,至死,犹喃喃骂不绝。文皇乃令舁(yú扛,抬)大镬至,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