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

源见“扬汤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明戚元佐《议处宗藩疏》:“谚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叶圣陶《城中》:“这当然可以,可以。不过,根本的对付方法,还在釜底抽薪。”


偏正 釜,锅。薪,柴草。从锅底下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语本《吕氏春秋·数尽》:“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啊?’丁晓想不到对方来了个~,怔住了。”△用于解决问题方面。→斩草除根赶尽杀绝 ↔扬汤止沸 抱薪救火。


解释釜:古代做饭的炊具,盛行于汉代,相当于现代的锅。薪柴火。把锅底的柴火去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出处汉书·枚乘传》:“欲汤之(cānɡ,凉),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枚乘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江苏淮阴人,曾经做过吴王刘濞掌管诏策文书的郎中官。枚乘在刘濞发动七国叛乱前,曾上书谏阻他起兵,叛乱中,又劝谏他罢兵,吴王均不听从。后来,吴王的叛乱被平定,而枚乘也由此出名。

在谏阻吴王刘濞叛乱的奏疏中,枚乘说:“有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脚印,但是他反倒倒退着走,这样一来脚印更加多而影子也更加明显。他不知道依傍着阴处停驻不动,就会没有影子和脚印。要想不让别人听道,不如自己不说;要想不让别人知道,不如自己不做。想让热水变凉,假如一个人在烧火加热,即使有一百个人从锅里舀起开水再倒回去,以制止水的沸滚而让它变凉,也没有用,还不如停柴止火有效果。不懂得从那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只在细枝末节处考虑,就根本没有用处。”又说:“种植和养殖这样的事情,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种养的对象变高变大,但它总有变高变大的时候;积累美好的道德和品行,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它的好处,但总有有用的时候;背弃信义和道理,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它的坏处,但总有让您灭亡的时候。我希望大王您三思而后行,这些都是千百年都不变的道理啊。”吴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枚乘就离开他,去了梁国。

近义抽薪止沸

反义扬汤止沸

例句

仅用单一的治安管理手段来治理市场,是扬汤止沸;用经济手段开发市场,建立有序的经济秩序,才能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词语釜底抽薪】  成语:釜底抽薪汉语词典:釜底抽薪

猜你喜欢

  • 青緺

    《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补:“及其拜为二千石,佩青緺,出宫门,行谢主人。”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青绶。”緺,音guō,青緺,即青绶带,用于系印钮。汉代二千石的官员用银章青绶。后遂以青緺或青绶作为

  • 成连入海

    源见“成连海上琴”。指追求陶冶性情,提高艺术情操。唐李咸用《水仙操》:“成连入海移人情,岂是本来无嗜欲;琴兮琴兮在自然,不在徽金与轸玉。”

  • 郢匠挥斤

    《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

  • 集矢

    《左传.襄公二年》:“楚君以郑故,亲集矢于其目。”杜预注:“谓鄢陵战,晋射楚王目。”孔颖达疏:“集,是鸟止之名;矢,有羽似鸟,故亦称集也。”后以“集矢”喻指群起指摘。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杜牧之》:“至

  • 观鱼乐

    源见“濠上观鱼”。指托情于物,自得其乐。唐孟浩然《寻梅道士》诗:“重以观鱼乐,因之鼓枻歌。”【词语观鱼乐】   汉语大词典:观鱼乐

  • 鱼服困

    源见“白龙鱼服”。指贵从贱游而得祸。清赵翼《淮阴钓台》诗:“与哙伍怜鱼服困,假齐王伏狗烹灾。”

  • 郤诜荣

    同“郤诜丹桂”。唐张道符《和主司王起》:“更许下才听《白雪》,一枝今过郤诜荣。”【词语郤诜荣】   汉语大词典:郤诜荣

  • 短李

    《新唐书》卷一八一《李绅传》:“李绅字公垂,中书令敬玄曾孙。世宦南方,客润州。绅六岁而孤,哀等成人。母卢,躬授之学。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短李’。”唐代知名诗人李绅,因身材矮小而号曰‘短李’

  • 初地

    《法苑珠林.十地颂》:“十地如破竹,只要破开初节,其余竹节很快能破。故有‘得初地真智,诸地疾能得。’之语。”佛教称菩萨修行渐近成佛的十种境界。其名目有: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

  • 九皋禽

    《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九皋(gāo,深远的水泽淤地。后因用“九皋禽”称鹤。元.无名氏〔商调.梧叶儿〕《鹤林寺》:“石泉细,竹院深,千古记九皋禽。”【词语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