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鲁连蹈海

鲁连蹈海

战国策.赵策三》载,鲁仲连反对尊帝为帝,向辛垣衍指出:“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进一步,或解为失)而遂正(同政,此指为政、施政)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

史记.鲁仲连列传》:“鲁仲连曰:‘世以鲍焦为无从颂(从颂,从容)而死者,皆非也。众人不知,则为一身(众人不知鲍焦耻居浊世,则认为他为个人一身而死)。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尚首功,崇尚杀人献首之功)之国也,权(权诈)使其土,虏(奴役)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战国时,齐人鲁仲连侠肝义胆,品格极高。魏国派辛垣衍出使赵国,要说服赵王尊奉秦昭王称帝。鲁仲连面见辛垣衍,竭力说服他不要这样做,并坚决表示,如强秦一旦称帝,自己将投东海自尽,誓与秦王不共戴天。

后用为咏高尚之人坚守节义之典。

后汉书.逸民传序》:“蹈海之节,千乘莫移其情。”唐.李颀《行路难》:“鲁连所以蹈东海,古往今来称达人。”


主谓 鲁连,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因不畏权贵、不肯做官而闻名于时。蹈,跳。鲁仲连跳东海。史载,战国时齐人鲁仲连不满秦王称帝的计划,曾扬言,秦如称帝,则蹈东海而死。后因以“鲁连蹈海”形容宁死也不改变自己的主张。明·许时泉《武陵春》:“弃礼义而尚有功,~;堕名城以杀豪杰,李耳出关。”△原含褒义。描写不在权贵面前改变自己主张。


【典源】《战国策·赵策三》:“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 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可敢言事?’鲁连曰:‘……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鲁连见辛垣衍而无言。辛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鲁连曰:‘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亦载,后作“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今译】 战国时秦国发兵围困赵都城邯郸,魏王使客将军辛 (一作“新”) 垣衍入邯郸劝赵尊秦为帝。当时齐国高士鲁仲连正在赵国,听说魏将劝赵尊秦为帝,于是去见平原君说:“事情怎么样了?”平原君说:“我哪里还敢进言? 百万大军败于外,现在邯郸又不能解围。魏王派人来令赵帝秦,现这人就在此,我不敢再进言了。”鲁仲连说:“魏客辛垣衍在哪里? 请让我代您驳斥他,让他回去。”平原君即安排鲁仲连与辛垣衍会见,鲁仲连见辛垣衍默不作声。辛垣衍说:“我看处在这围城之中的,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而先生的样子,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为什么也久处这围城之中不去呢?”鲁仲连说:“世上以为义士鲍焦不是从容而死的,那是错了。秦国,是个不讲礼义只崇尚战功的国家。对待士人用权术,对待百姓象奴仆。如果让它得逞在天下称帝,施行它那套虐政,那我只有投入东海自杀。我不愿意做它的臣民。”后鲁仲连驳回辛垣衍,信陵君又率兵救赵,秦军退去。平原君欲封赏鲁仲连,鲁始终不受,辞去,终身不复见。

【释义】 后以此典称颂人正气凛然,不畏强暴,代人排忧解难,功成不受封赏的高风亮节。

【典形】 耻帝秦、从鲁连、蹈沧海、蹈东海、蹈海、挥金、鲁连蹈海、鲁连子、却秦、却赏、谈笑却秦军、鲁连解围、挠赵帝秦、鲁连遗风、鲁连谈笑、蹈沧洲、跳东海。

【示例】

〔耻帝秦〕 清·黄遵宪《己亥杂诗》之四十五:“乌呼碑下吊忠臣,蹈海人人耻帝秦。”

〔从鲁连〕 唐·骆宾王《上李少常伯启》:“欲乘幽控寂,进绮季于青山; 乐道栖真,从鲁连于沧海。”

〔蹈沧海〕 唐·白居易《赠刘总太尉册文》:“仲连事成而蹈沧海,子房名遂而追赤松。”

〔蹈东海〕 宋·王安石《贾生》:“应须蹈东海,不但涕沾衣。”

〔蹈海〕 晋·陆机《演连珠》之四十八:“是以吞纵之强,不能反蹈海之志;漂卤之威,不能降西山之节。”

〔挥金〕 明·周庄《送杨石斋》:“握玺惭周勃,挥金缅鲁连。”

〔鲁连蹈海〕 清 · 吴伟业 《东莱行》:“鲁连蹈海非求名,鸱夷一轲宁逃生。”

〔却秦〕 唐·李白《鸣皋歌送岑征君》:“哭何苦而救楚,笑何夸而却秦。”〔却赏〕 明·陈子龙《咏史》之二:“却赏贵仲连,辟谷怀子房。”

〔谈笑却秦军〕 晋·左思《咏史》之三:“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词语鲁连蹈海】  成语:鲁连蹈海汉语词典:鲁连蹈海

猜你喜欢

  • 还桑葚

    桑葚:桑树之果实。比喻为官清廉,不取民间一财一物。出自隋赵轨事迹。赵轨,河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生卒年代不详。幼年时生活清苦,但刻苦好学,注意品德修养。北周时曾任卫州治中,杨坚建立隋朝后转齐州别

  •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藏在内心深处,哪有一日忘怀?语出《诗.小雅.隰桑》:“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世说新语.仇隙》:“孙秀既恨石崇不与绿珠,又憾潘岳昔遇之不以礼。后秀为中书令,岳省内见之,因唤曰:‘孙令,忆畴昔周旋否?’

  • 於陵贫

    源见“仲子灌园”。泛指生活贫困。清程先贞《早秋雨中星来舅携具过访》诗:“於陵贫也原非病,鹅炙重劳食灌园。”

  • 渭滨垂钓

    《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干)周西伯(周文王)。西伯将出猎……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

  • 先鸣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齐庄公朝,指殖绰、郭最曰:‘是寡人之雄也。’州绰曰:‘君以为雄,谁敢不雄?然臣不敏,平阴之役,先二子鸣。’”杜预注:“十八年,晋伐齐,及平阴,州绰获殖绰、郭最。故自比于鸡,斗

  • 北道主人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邓晨传》载:更始北都洛阳,以晨为常山太守。会王郎反,光武自蓟走信都,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光武曰:“伟卿以一身从我,不如以一郡为我北道主人。”乃遣晨归郡。东汉光

  • 莫逆交

    同“莫逆之交”。《北史.柳弘传》:“〔柳弘〕与弘农杨素为莫逆交。”【词语莫逆交】  成语:莫逆交汉语大词典:莫逆交

  • 冤狱为虫

    源见“秦狱气”。形容冤愤郁结难消。唐骆宾王《萤火赋》:“知战场之有磷,悟冤狱之为虫。”

  • 刻楮

    《韩非子.喻老》:“宋人有为其君以象(象牙)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后以“刻楮”喻技艺工巧或治学刻苦。唐黄滔《刑部郑郎中启》之一:“比者伏蒙曲念虚芜,荣流咳唾

  • 孔子思周

    春秋孔子《论语.八佾》:“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话的意思是说:周代的典章制度是借鉴了夏、商两代而建立的,其文盛大美好,因此极表赞成拥护。后因用以比喻思慕、学习古代的典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