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马陵
即“虾蟆陵”。在今陕西西安城东南。
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和平门附近。本西汉董仲舒墓,一说汉武帝游宜春苑,曾在此下马,故名;一说董的信徒过此皆下马,因以为名。俗称虾蟆陵。唐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即“虾蟆陵”。在今陕西西安城东南。
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和平门附近。本西汉董仲舒墓,一说汉武帝游宜春苑,曾在此下马,故名;一说董的信徒过此皆下马,因以为名。俗称虾蟆陵。唐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在今山西忻州市西北。《魏书·太宗纪》:泰常八年 (423),拓跋嗣自南而北巡,秋七月,幸三会屋侯泉”。即此。在今山西省忻州市西北。北魏泰常八年(423年),魏主拓跋嗣“如三会屋侯泉”,即此。
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之大召。清咸丰《古丰识略》卷13《寺塔》:无量寺“俗名大招。在城南门外里许。我朝崇德中,都统古禄格楚琥尔奉谕将旧寺委左翼左领补音图骁骑校喇巴太与德木齐温布剌麻协同新修展大,赐今
在今云南保山市南。《方舆纪要》卷118保山县:何尾堰“在城南二十里。周广二里”。
一名大帽山。在今江西寻乌县东南粤赣边境。明弘治、正德间,瑶人于此起义,官军讨平之。古山名。又称大帽山。在今江西省寻乌县南,地当江西、广东、福建三省交界处。绵亘数百里,中有老虎隘,鸟道迂回,林木深阻。明
即今湖南醴陵市东北四十四里白兔潭镇。清光绪《湖南通志》卷1醴陵县图:县东北有白兔潭。
①在今山西沁水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43沁水县: 嵬山在 “县东九十里。一名隗山,其形峻岌,与群山连绵不绝”。②即今浙江东阳市东北五十里巍山屏。《方舆纪要》 卷93东阳县: 嵬山 “与大白 (山)
在今河北沙河市西。旧有边墙,为沙河县内兵防要地。《清一统志·顺德府二》: 大岭口,“旧与黄背、数道二崖皆置戍”。
北宋置,属金水县。在今四川金堂县东南。《舆地纪胜》卷164怀安军:三节镇“在金堂县七十里。父老相传,以为其地接三界首之间,故名。谓东接潼州铜山县界,南接简州阳安县界,西接本军本县界”。
在今四川巫山县北三十里双龙镇。《明史·邵捷春传》:崇祯十三年(1640),“(罗)汝才、(惠)登相越巴雾河,陷开县”。
元至元十五年(1278)置,属土蕃等路宣慰司。治所在李唐城(今四川理塘县)。《元史·世祖纪》:至元十五年,“六月乙卯,改西蕃李唐城为李唐州”。明置理塘宣抚司。元至元十五年(1289年)改李唐城为州,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