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
即伊河。伊河河谷平原亦称伊川。在今河南栾川、嵩县、伊川等县境。《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前638),“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 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宋程颐宅于嵩县西北耙耧山麓。世称伊川先生。
即今河南省洛水支流伊河。
即伊河。伊河河谷平原亦称伊川。在今河南栾川、嵩县、伊川等县境。《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前638),“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 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宋程颐宅于嵩县西北耙耧山麓。世称伊川先生。
即今河南省洛水支流伊河。
南朝梁置,属南定州。治所在桂平县(今广西桂平县西五里)。隋开皇九年 (589) 平陈后废。南朝梁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西。辖境即相当今桂平市一带。隋开皇九年(589年)废。
在今浙江奉化市南葛岙乡境。宋 《宝庆四明志》 卷14奉化县: 蓬岛山 “其源来自四明山,重冈复岭,缭绕绵亘”。
在今广西岑溪县东北一百十五里云龙村东。《清一统志·梧州府》 “黄陵隘” 条: 东有铁根隘 “路通广东西宁,有兵汛守”。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东北。清时设兵戍守。
亦名葫芦河。即今四川石柱、丰都二县境之悦来河、龙河。《方舆纪要》卷73石砫宣抚司:三江溪在“司东北二十里。有三水合流,北注大江”。《清一统志·石砫厅》:三江溪“在厅东北八十里。有三源:一出桂子洞;一出
在今浙江温州市东瓯江口外。《清史稿·地理志》 温州府永嘉县: “海口曰温州湾,灵昆岛扼之。”在浙江省温州市东、瓯江入海处。西始瓯江口,东至洞头列岛,北接乐清湾,南邻崎头洋,东西长约25千米,南北宽约2
即今河南洛阳市西金水河。《水经·谷水注》 云: 金谷水 “出太白原东南流,历金谷,谓之金谷水”。
在今广东台山市西南。《清一统志·广州府》:那骨堡“在新宁县西南。本朝乾隆二十一年设县丞,三十一年移驻大澳”。在今广东省台山市西南。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设新宁县县丞驻此。
即今福建东山县东南兄弟岛桔屿。明郑和下西洋经此。又见明张燮《东西洋考》卷9“西洋针路”。
在今江苏丰县城东北五里梁楼村。《史记·高祖本纪》 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名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
即今黑龙江省西部之嫩江。《元朝秘史·征伐金国》:成吉思汗“命合撒儿领右手军沿海自大宁经女真,若便归附,即缘彼中边郡,经浯剌、纳浯二江泝讨语儿河回营”。即“脑温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