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风矶
①即今江西九江市东北长江南岸回风矶。《方舆纪要》卷87九江府:回风矶“舟楫至此俱转蓬避风,因名”。
②一名回龙矶。在今湖北浠水县西南五十里长江边。南宋陆游《入蜀记》:“过回风矶,无大山,盖江滨石碛耳。然水急涌,舟过甚艰。”
①即今江西九江市东北长江南岸回风矶。《方舆纪要》卷87九江府:回风矶“舟楫至此俱转蓬避风,因名”。
②一名回龙矶。在今湖北浠水县西南五十里长江边。南宋陆游《入蜀记》:“过回风矶,无大山,盖江滨石碛耳。然水急涌,舟过甚艰。”
在今四川金堂县。民国 《金堂县志》 卷9:“大渡、韩滩渡均在今治东三十里赵家渡。《旧志》 谓《华阳国志》 汉段翳告大渡津吏即此。 后因有宋韩遗迹,改名韩滩。”
即今安徽太湖县境之皖河。《明史·地理志》太湖县:“城西有马路河,即后部河之下流也,东合于灊水。”《清一统志·安庆府一》:马路河“在太湖县西一里。上流自后部河汇南阳、青石、罗溪、棠梨诸水绕县南,又东至县
清顺治元年 (1644) 置,驻武昌 (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辖湖南、湖北地。康熙七年 (1668)与四川合并,改名川湖总督,移驻荆州 (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江陵故城)。十三年 (1674) 四川另设总督
在今四川绵阳市南。《新唐书·地理志》巴西:“南六里有广济陂,引渠溉田百余顷。垂拱四年,长史樊思孝、令夏侯奭因故渠开。”古水利工程名。在今四川省绵阳市南。唐垂拱四年(688年)因故渠开,溉田百余顷。后废
在今北京城正阳门东南天坛公园内。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天地坛,嘉靖十三年改称天坛。为明、清帝王祭天祈谷之地。有垣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
南北朝时吐谷浑置,当在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东清水河注入黄河处附近。《水经·河水注》: “段国 《沙州记》: 吐谷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厉……甚严饰。桥在清水川东也。”
在今陕西蓝田县城东二十里普化镇王顺山下。三面环水,形似孤岛。本是古悟真寺的水陆殿。庵内大殿系明代建筑,特别是殿内彩色泥质壁塑,是有名的古代雕塑艺术品。在陕西省蓝田县城东10千米的普化镇王顺山下。青山耸
北周大象元年(579)置,为乌突郡治。治所在今山西临县西南三十五里曹峪坪村附近。隋开皇元年(581)改为太和县。古县名。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升乌突戍置,治今山西省临县西。为乌突郡治。隋开皇元年(5
又作布特哈乌拉,简称乌拉。在今吉林永吉县北乌拉街满族镇西北。旧城临松花江,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为防水患,于旧城东改建新城,即今乌拉街满族镇。清初置打牲乌拉总管于此,乾隆五年(1740)复添设协领
明置,属石阡府。即今贵州石阡县西枇杷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