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宝顶山摩崖造像

宝顶山摩崖造像

在今四川大足县城东北三十里宝顶山。摩崖石刻为宋蜀中名僧赵智凤募化主造,自南宋淳熙六年 (1179) 至淳祐九年 (1249),历时七十余年。石刻共十三处,造像数以万计。以大佛湾和小佛湾规模为最大。巨型雕刻三十余幅,最著者有六道轮回、华岩三圣像、千手观音像、释迦涅槃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无量寿佛经变像、地狱变像等。对研究宋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重庆市大足县城东北15千米宝顶山。大足石刻的组成部分。山上多佛像石刻,佛徒朝山进香,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说。石刻创始人为宋蜀中名僧赵智凤(奉行唐柳本尊密教)。始建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至淳祐九年(1249年),历70余年始成。石刻共13处,造像数盈万。以大佛湾和小佛湾规模为最大。大佛湾为幽深的马蹄形山湾,长500米,岩高约15~30米。雕刻分布在东、南、北三面,相传赵智凤先以小佛湾为蓝图,后在此雕造。巨型雕刻30余幅,最著者有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像、释迦涅槃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毗卢道场、父母恩重经变像、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像、观无量寿佛经变像等。以宋代雕刻最有特色,保存完整,趣味性和故事性强。造像规模宏大,数量众多,在艺术上也有重大价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

宝顶山摩崖造像


猜你喜欢

  • 宜兴军

    南宋末改宜兴县置,治所在今江苏宜兴市。元至元十五年 (1278) 升为宜兴府。南宋末改宜兴县置,即今江苏省宜兴市。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为府。

  • 蒙七塔溪

    在今云南禄丰县西。《方舆纪要》 卷116广通县: 蒙七塔溪 “县 (治今广通镇) 东二十里。有翠微桥跨其上,其后即蒙七塔铺”。

  • 沙县

    ①隋开皇初改沙村县置,属建州。治所即今福建沙县东古县。《元和志》卷29汀州沙县:“因沙丘以为名。”一说因县境沙溪而得名。明《寰宇通志》卷49延平府《建置沿革》:沙县“以县有沙源也”。并云,沙源“在沙县

  • 吹佳勒坡巴朗宗

    即垂佳普郎城。在今西藏穷结县。清乾隆《西域同文志》卷18:“西番(藏)语:吹佳勒,谓法王;坡巴朗,禅院也。城有诺们汗迈阿克楚木院宇,故名。”

  • 昱岭关

    ①南宋置,在今安徽歙县东北一百里,皖、浙二省分界处。《明史· 徐寿辉传》: 至正十一年 (1351) 称皇帝,“明年,分兵四出,连陷湖广、江西诸郡县,遂破昱岭关,陷杭州”。又 《胡大海传》: “从破宁

  • 上派河镇

    即今安徽肥西县治。旧属合肥。清嘉庆《合肥县志》卷3:上派河镇“在城南三十五里”。1949年肥西县迁治于此。

  • 翁山县

    唐开元二十六年 (738) 分鄮县置,属明州。 治所在今浙江舟山市定海区城关镇北十二里河村。后移治今定海区城关镇。因山得名。大历六年(771) 废。古县名。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析

  • 封龙山

    ①又名飞龙山。在今河北元氏县西北。《寰宇记》 卷61镇州获鹿县: “飞龙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一名封龙山。” 《清一统志·正定府一》: 封龙山,“ 《旧志》: 山势如伏龙欲飞状,峰峦泉石,回环错列,称为

  • 大浦

    即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北大浦镇。陇海铁路有支线通此。

  • 晦庵

    在今福建建阳市西北云谷山傍。为南宋乾道中大理学家朱熹所筑,为讲道之所。后人称朱熹为“晦庵先生”。在今福建省建阳市西北云谷山侧。系南宋乾道中理学家朱熹所筑,以为讲道之所。后人因称朱熹为“晦庵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