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报国寺

报国寺

①在今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辽代创建。明初塌毁,成化二年(1466)重修,改名慈仁寺。清乾隆十九年(1754)重修,改名大报国慈仁寺。现寺内存有明成化二年御制碑和清乾隆二十一年御制重修报国寺诗碑。

②在今四川乐至县东北龙门乡北金龟山麓。清道光《乐至县志》卷9:报国寺“在治东三十五里。古寺毁。今重装饰。……寺建于李唐前,故灵异之迹往往而在。有明代嘉靖时新出孟蜀广政间二碑”。寺始建于隋,清雍正间重修。有五代摩岩造像及广政间碑。

③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麓,为游山时出入门户。清嘉庆《峨眉县志》卷2:报国寺在“县南十里。旧有庆祝在此”。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名会宗堂。清康熙时重修,改今名。今庙门“报国寺”为康熙御书。弥勒、大雄、七佛三殿及藏经楼掩映于苍楠翠柏之间,逐渐升高,宏伟壮观。寺内著名文物是明永乐十三年(1416)景德镇造大型瓷佛(高2.47米)。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躲在峨眉山即此寺。由此登峨眉山至金顶有二道,右道为一百二十七里,左道为八十八里。


在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麓,为游山的出入门户。明万历年间始建,原名会宗堂,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重修并改今名。山门有清康熙帝御题“报国寺”匾额。同治五年(1866年)扩建后,有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藏经楼等五重,建筑面积 10600 平方米,自前至后逐级升高。建筑宏伟,气势轩昂,各殿佛像金灿夺目。寺内有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彩釉瓷佛一尊,高2.4米。大雄殿侧辟有峨眉山电动模型室,介绍全山地形、名胜古迹、物产及游山路线等。

报 国 寺


猜你喜欢

  • 清江渡

    即今四川巴中市东清江镇。1933年2月川陕革命根据地在此置巴中县。

  • 多智山

    即三角山。在今安徽舒城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与霍山县、六安市连界。《隋书·地理志》:庐江郡开化县有多智山。《寰宇记》卷126舒城县:三角山“一名多智。其山出水,以润益生人。又饮之聪明博敏,故曰多智”。

  • 任公村

    在今安徽歙县北四十里。《寰宇记》卷104歙州歙县: “昉邨在县北四十里。俗说任昉为新安太守,因行春至此,爱其云溪,缘源寻幽,累日不返。百姓因名其溪为昉溪,溪旁邨为昉邨。……大中十年刺史卢潘改曰任公邨、

  • 兰坑山

    在今广东恩平市东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101肇庆府恩平县:兰坑山“岩壑深杳,材木丛生,旧为盗薮”。

  • 地架堡

    明置,在今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22铜仁府平头著可司:地架堡在“司(治今平头乡)东北。控御苗夷,最为要地”。

  • 平将军垒

    在今河北藁城市北。《方舆纪要》卷14藁城县:平将军垒“在县北十二里,即建文中平安屯兵御燕师处”。

  • 尼雅河

    在今新疆民丰县境。清宣统《新疆图志》卷67:尼雅河“二源:一源出侠马山,一源出恰哈提山,合而北流曰乌鲁克沙依河。又北流迳苏拉瓦克西,又北流经英尔瓦提西,又北流经尼雅为尼雅河,东分三渠。又北流有他位竿水

  • 瓦店集

    集镇名。在河南省安阳市区东南部。瓦店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4000。传古代此地经营砖瓦业者甚多,故名。产小麦、玉米、棉花。有机械、面粉、食品等厂。公路北接安大公路。

  • 黄金浦

    一名黄军浦。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西南。《宋书·沈攸之传》: 升明元年 (477),攸之攻郢城,“至沌口,云: ‘当问讯安西,暂泊黄金浦’”。《水经·江水注》: “直鹦鹉洲之下尾,江水溠洄洑浦,是曰黄军

  • 马鞍山

    ①又名戒坛山。在今北京市门头沟区西南。西山支脉,其山麓有戒坛寺。《明一统志》卷1顺天府:马鞍山“在房山县北六十里,以形似名。上有庞涓洞”。②在今河北邢台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5邢台县:“马鞍山在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