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桐柏山

桐柏山

①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寰宇记》 卷98台州宁海县: 桐柏山,“ 《登真隐诀》 云: 其山八重,四面视之如一,金庭不死之乡,方四十里”。《方舆纪要》 卷92天台县: 桐柏山在 “县西北二十五里。天台之支山也。故天台也兼桐柏之名”。

②又名丹池山、金庭山。在今浙江嵊县东南七十二里。《隋书· 地理志》: 会稽郡剡县 “有桐柏山”。《寰宇记》 卷96越州剡县: 桐柏山,“ 《灵宝经》 云: 上有桐柏合生,下有丹池、赤水。南岳真人云: 越有桐柏之金庭,吴有勾曲之金陵”。《舆地纪胜》 卷10绍兴府: 桐柏山 “天宝六载改为丹池山”。

③在今河南桐柏县西南。《尚书·禹贡》: “导淮自桐柏。” 《汉书·地理志》 平氏县: “ 《禹贡》 桐柏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 《水经· 淮水》:“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 《禹贡锥指》: “大复、胎簪皆其支峰,《禹贡》 则总谓之桐柏也。”

④一名西山。在今湖南临武县西二十里。《水经·溱水注》: “武溪水出临武县西北桐柏山。”《清一统志·桂阳州》 引 《临武县志》: “桐柏山西界蓝山,直接九疑之麓,山势险绝,雄据百余里。溪洞深杳,僚民耕猎其间。地近广西,山气严凝,春犹积雪。”


(1)在浙江省天台县城北。有紫霄、翠微、玉泉、卧龙、莲花、华林、玉女、玉霄、华顶九峰。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葛元于此炼丹。唐景云时司马承祯于此建桐柏宫,宋张紫阳来山修道创紫阳派,遂为道教东南圣地,是七十二福地之一。1973年桐柏水库蓄水,宫址沉于水底。(2)在河南、湖北两省边境。西北—东南走向,与大别山断续相连。为河南、湖北界山,淮河和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山体由片麻岩、片岩和花岗岩构成。海拔400~800米。主峰太白顶,海拔1140米(在河南桐柏县西),为淮河源地。高峰田王寨,海拔1018米。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盛产中药材。银和天然碱储量丰富。有太白顶、水帘洞、桃花洞、云台禅寺等胜迹。


猜你喜欢

  • 宋子县

    秦置,属巨鹿郡。治所在今河北赵县东北二十五里宋城村。东汉废。北魏永安二年(529)复置。北齐废。隋开皇初复置,属栾州。大业初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北省赵县东北宋城村。属巨鹿郡。东汉省。北魏永安二年

  • 绵水

    ①在今江西信丰县东。《寰宇记》 卷108虔州信丰县: 绵水 “在县东三十里。源出绵山,至乌口入桃江”。②即今四川沱江。《水经·江水注》: “绵水至江阳方山下入江,谓之绵水口,亦曰中江。” 《元和志》卷

  • 宁拉支线

    从黑龙江宁年(今富裕县)向北至拉哈。全长48公里。为齐克铁路支线。1930年修建。是齐(齐齐哈尔)墨(墨尔根,今嫩江)铁路的一段。

  • 九隆山

    在今云南保山市西十里。《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一,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沈木若有感,因怀妊,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枕木化为龙,出水上。……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

  • 直步湖

    在今湖北洪湖市北。《方舆纪要》 卷77沔阳州: 直步湖 “在州东南四十里。其湖受柳口、大马河及螺子滨、渣泽、李二湖等水入阳明湖”。

  • 临溪县

    ①西魏恭帝二年 (555) 置,属蒲原郡。治所在今四川蒲江县北五十里西来镇西。一说在今四川名山县东晏家坝。隋属临邛郡。唐属邛州。北宋熙宁五年 (1072) 废入临邛县。②唐景云二年 (711) 改武源

  • 滠口城

    在今湖北黄陂县南四十里滠口镇。《陈书·宣帝纪》: 太建五年 (573),“郢州刺史李综克滠口城”。即此。即今湖北省武汉市东北长江北岸滠口。为古滠水入长江口。南朝陈太建五年(573年)伐北齐,郢州刺史李

  • 龙台观

    即今陕西户县东北三十里龙台坊。司马相如《上林赋》:“登龙台,掩细柳。”注:“张楫曰:观名也。在丰水西北,近渭也。”在今陕西省户县东北。西汉上林苑内宫观之一。司马相如《上林赋》:“登龙台,掩细柳”(《史

  • 大报恩寺

    在今江苏南京市城南中华门外长干桥东南。始建于三国吴赤乌间,名长干寺。南朝梁为阿育王寺。宋为天禧寺。元为慈恩旌忠寺。明永乐十年(1412)重建,赐额“大报恩寺”。该寺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现仅存部分殿基和寺

  • 们河

    即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兴凯湖西南源之莫河。《清一统志·吉林一》:勒富河“西曰们河,在(宁古塔)城东南五百五里。又西曰苏扎哈河,在城东南五百十五里。源俱出苏扎哈窝集,南(应为东北)流入兴凯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