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点苍山

点苍山

又作玷苍山。在今云南大理市西部。唐代以来称点苍山。唐樊绰 《蛮书》 卷2: “玷苍山,南自石桥,北抵登川,长一百五十余里,名为玷苍。直南北,亦不甚正。东向洱河,城郭邑居,棋布山底。西面陡绝,下临平川。山顶高数千余丈,石稜青苍,不通人路。夏中有时堕雪。” 南诏封该山为中岳。《南诏野史》 载段正严时 “牛马遍点苍”。《方舆纪要》 卷113: “点苍山在大理府城西五里,高千余仞,盘亘百余里,(原注,一云高六十里,盘亘三百里。) 介龙首、龙尾两关之间。前襟榆江,碧澜万顷,背环漾水,连络为带。亦曰灵鹫山,有十九峰环列内向,如弛弓然,山椒悬瀑注为十八溪,翠峦条分,青嶂并峙,如大鸟之连翼将翔也。”


又称灵鹫山,简称苍山。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漾濞江与洱海之间。南诏封为中岳。《蛮书》“点”作“玷”。《南诏德化碑》载唐天宝年间西洱河战事曰:“将军王天运帅领骁雄,自点苍山西,欲腹背交袭”,即此。为云岭山脉组成部分,典型断块山地。山体多为古老变质岩。有19座高峰,主峰马龙峰,海拔 4122 米,玉局峰、龙泉峰、应乐峰、兰峰海拔也在4000米以上。诸峰间有18条溪流飞瀑下泻入洱海。山顶有第四纪冰川遗迹。冬春积雪,倒影入湖,形成“银苍素洱”胜景。盛产大理石。植被垂直分布显著,杜鹃花和茶花享有盛誉。辟有全国重点自然保护区,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大理风景名胜区的主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 桓道县

    ①北魏改䝠道县置, 为南安郡治。 治所在今甘肃陇西县东南三台乡。后改名内陶县。②南齐置,属南安郡。治所在今四川剑阁县境。后废。古县名。北魏时改豲道县置,治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南。属南安郡。隋

  • 林甸镇

    即今黑龙江省林甸县。清末 《黑龙江全界地图》: 齐齐哈尔东南有林甸。1914年设林甸设治局于此,1917年改为林甸县。民国熊知白 《东北县治纪要》 黑龙江省林甸县: “县市旧名大林家甸,市街周围宽五里

  • 新安城

    ①唐建,属巂州。在今四川越西县北境。《资治通鉴》: 唐咸通五年 (864),南诏寇巂州,“忠武大将军颜庆复请筑新安、遏戎二城,从之”。贞元十四年 (798),刘希昂出使南诏经此。②即今江苏无锡县东南三

  • 桢中

    亦作损中、顿中。在今新疆疏勒县或疏附县。《后汉书· 西域传》: 建宁三年 (170),任涉等 “讨疏勒,攻桢中城,四十余日不能下,引去”。

  • 五家子镇

    ①清置,属双阳县。在今吉林双阳县东南五家子村。《清史稿·地理志》 双阳县官商路:“南皇营,东南五家子镇,并达磐石。”②即今吉林双辽县东南五家子镇。《清史稿·地理志三》 双阳县:“东南五家子镇,并通磐石

  • 石柱场

    即今四川重庆市渝北区东南石坪镇。清道光《江北厅志》卷2:石柱场“去城三十五里”。

  • 青泥城

    在今陕西蓝田县南七里。《晋书·桓温传》: 东晋永和十年 (354),前秦苻健 “进击青泥,破之”。

  • 中坝土司

    清末中坝得马、中坝麦马、中坝班马三司合称。驻牧在今青海杂多县境。民国周希武《玉树调查记》卷上:“中坝麦马、中坝班马、中坝得马三族,同牧鄂穆曲及阿云、当木云之上源。东与囊谦、苏鲁克为界;南以当拉岭与藏边

  • 得马水关

    又作保马水关。明置,属保德州。在今山西河曲县南。有得马水巡司驻此。后废。

  • 显川县

    ①唐置,为羁縻思明州治。治所在今广西宁明县东明江镇。后废。②唐贞观四年 (630) 置,属羁縻嶂州。治所在今四川若尔盖县西北境。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