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鼻寨
亦名灵璧。在今陕西宝鸡市东三十里。《资治通鉴》:唐光启二年(886), 田今孜劫帝幸宝鸡,“留禁兵守石鼻为后拒”。 胡三省注:“石鼻,在宝鸡西南,亦曰灵璧。苏轼曰:凤翔府宝鸡县武城镇,即俗所谓石鼻寨也,诸葛武侯所筑城。”
又名石鼻驿、遵途驿。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千河东岸。《资治通鉴》:唐光启二年(886年),田令孜劫僖宗入蜀,“留禁兵守石鼻为后拒”;嗣襄王李煴因病随从不及,留此,为朱玫所得。
亦名灵璧。在今陕西宝鸡市东三十里。《资治通鉴》:唐光启二年(886), 田今孜劫帝幸宝鸡,“留禁兵守石鼻为后拒”。 胡三省注:“石鼻,在宝鸡西南,亦曰灵璧。苏轼曰:凤翔府宝鸡县武城镇,即俗所谓石鼻寨也,诸葛武侯所筑城。”
又名石鼻驿、遵途驿。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千河东岸。《资治通鉴》:唐光启二年(886年),田令孜劫僖宗入蜀,“留禁兵守石鼻为后拒”;嗣襄王李煴因病随从不及,留此,为朱玫所得。
西晋改临晋县为大荔县,治所即今陕西大荔县。北魏初复名临晋县。清雍正十三年(1725)复置大荔县,为同州府治。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在陕西省东部、渭河北岸,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属渭
一名留福集。即今河南沈丘县(槐店镇)南七十五里留福镇。明嘉靖《沈丘县志》:“刘虎集,在治(今县东南五十四里老城镇)南十五里。”
在今山东聊城市北。《资治通鉴》: 东晋太元十一年 (386),吴深据清河以叛,慕容垂攻拔其垒。深单马走,“垂进屯聊城之蓬关陂”,即此。
在今广东花都市(新华镇)西南炭步镇。明崇祯末设守备于此,寻废。清设水西巡司。
即舜井城。在今安徽东至县。《舆地纪胜》卷22池州:南太原郡城“在贵池县西九十里。《舆地志》云:梁大同年置,隋开皇九年废。今建德亦有太原城”。《方舆纪要》卷27建德县:太原城在“县南四里……梁武帝时,因
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万年寺北。清嘉庆《四川通志》卷17峨眉县:观心坡“即顶心坡,一名点心坡。在万年寺上。《峨眉县志》:顶心坡,一举足膝辄平心”。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建安县置,属灵州。治所在今宁夏陶乐县西南,黄河东岸。仁寿元年(601)改名灵武县。古县名。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建安县置,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西南。属灵武郡。仁寿元年(
①西汉置,属涿郡。治所在今北京市房山区东南十八里窦店西土城。民国《良乡县志》卷1:“以其人物俱良名。”北齐天保七年(556)省入蓟县。武平六年(575)复置,属涿郡。唐圣历元年(698)改名固节,神龙
1939年析伊宁县置,属新疆省。治所即今新疆尼勒克县。1954年改为尼勒克县。旧县名。1939年由尼勒克设治局升县,并改名巩哈县。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驻地尼勒克镇。1953年更名倪利克县。19
即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北之别利措瓦山。清光绪《吉林通志》卷19:伊噜山在“三姓界,距吉林城东北一千六百九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