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茂县

茂县

1913年改茂州置,属四川西川道。治所即今四川茂县。以茂州为名。1928年直属四川省。1958年改置茂汶羌族自治县,治威州镇 (今汶川县)。1963年迁驻凤仪镇 (今茂县)。1987年复改茂县。


在四川省中部偏北。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面积 3854.6 平方千米。人口10.4万,羌族占77%以上。辖2镇、21乡。县人民政府驻凤仪镇。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汶江道,治今县北,为汶山郡治。地节三年(前67年)废郡,为蜀郡北部都尉。东汉属蜀郡,建安末改为县,属汶山郡。西晋改广阳县,属郡。晋末废广阳县。南朝梁普通三年(522年)复置广阳县,移今茂县凤仪镇,为绳州治。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改绳州为汶州。隋开皇初废北部郡,开皇五年(585年)改汶州为蜀州,次年又改为会州。仁寿元年(601年)改广阳县名汶山县。大业三年(607年)废州置汶山郡,汶山县为郡治。唐武德元年(618年)改汶山郡为会州,四年改为南会州。贞观八年(634年)改为茂州,以茂湿山为名,仍治汶山县。明洪武中省汶山县入茂州。清雍正五年(1727年)升为直隶州。1913年废州留县改置茂县,属川西道。1914年属西川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35年红军置茂县苏维埃。1950年属川西行署区茂县专区。1952年属四川省茂县专区,1953年改属藏族自治区。1955年改属阿坝藏族自治州。1958年与理县、汶川县合并置茂汶羌族自治县,治威州镇(原汶川县治)。1963年县治迁凤仪镇。1987年撤销茂汶羌族自治县,改置茂县。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北接岷山,东南有龙门山,西依邛崃山。岷江自北入,经1933年因地震山崩堵塞河道形成之叠溪海子,于县境中部右纳黑水河南流出境。东部有土门河东流出境。属青藏高原半湿润气候。农产以玉米、小麦、马铃薯及豆类为主,花椒、核桃著名。苹果、芸豆为出口商品。有磷、铝土、硫铁矿、沙金及石灰石等矿。有皮革、农机、地毯、印刷、食品、木材加工等工业。北茂、南汶、茂黑公路纵横境内。有烈士陵园。名胜古迹有叠溪古城遗址、较场点将台、唐摩崖造像、元代题刻、玉垒古洞、九顶山等。


猜你喜欢

  • 天回镇

    即今四川成都市东北三十里天回镇。《宋史·石普传》:咸平三年(1000),“会王均叛,以为川峡路招安巡检使,佐雷有终率诸将进讨。至天回镇,贼出拒战,普领前阵, 力击破之”。即此。集镇名。在四川省成都市金

  • 筹岭寨

    南宋建炎中于寿岭上筑,在今福建建瓯市东南一百二十里筹岭。元置巡司于此。明于岭下置筹岭镇。

  • 铁石关

    明置,属夹江县。在今四川夹江县西北八里千佛岩附近。《清一统志·嘉定府二》: 铁石关“在夹江县西千佛岩侧,孔道也,下临江潭。一径中通,曲折上下,险出天成。明末置关于此”。今铁石关遗址尚存。

  • 木兰陀山

    在今北京市西北香山东。山顶有玉皇庙。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卷35:“广应寺之西为木兰陀,由寺前鸟径西指,过小桥三四,径渐峻,盘旋入云,上建玉皇庙,栋宇洁饰。殿南别院有轩有室,石楼摇摇,踞山之颠。”

  • 因忠郡

    唐天宝元年(742)改巩州置,治所在今四川珙县南罗渡苗族乡(罗星渡场)。辖境相当今四川珙县南部地。乾元元年(758)复为巩州。唐天宝初改巩州置,治今四川省珙县南罗星渡。属戎州。乾元初复改为巩州。

  • 武冈山

    亦名同保山。在今湖南武冈市北五里。《水经·资水注》: “ (武冈) 县左右二冈对峙,重阻齐秀,间可二里,旧传后汉伐五溪蛮,蛮保此冈,故曰武冈。” 《方舆纪要》 卷81武冈州: 武冈山 “一云东汉伐五溪

  • 殷城县

    隋开皇初改苞信县置,属光州。治所在今河南商城县西。《旧唐书·地理志》: “取县东古殷城为名。” 大业初属弋阳郡。唐武德三年为义州治。贞观元年 (627) 属光州。北宋建隆元年 (960) 改为商城县。

  • 杨田梗

    即今安徽青阳县东南十七里杨田乡。清乾隆《青阳县志》卷1有杨田梗。

  • 来宾县

    ①唐乾封二年(667)置,为严州治。治所在今广西来宾县东北城厢。《元和志》卷37来宾县:“在都泥北,来宾水东,故以为名。”天宝初为循德郡治,乾元初复为严州治。北宋开宝七年(974)属象州。明属柳州府。

  • 三湾村

    在今江西永新县西南三湾乡。1927年9月底,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队伍到达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三湾改编”,在团、营、连建立党组织,并建立士兵委员会,确定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和新型的官兵关系,从政治上、组织上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