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都江堰

都江堰

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岷江中。古名离堆、离碓、湔堰、都安堰、金堤、楗尾堰、侍郎堰,宋始称都江堰。大堰为战国末秦昭王时蜀守李冰创建,历代维修,形成为古今闻名的伟大的水利工程。它分渠首枢纽工程与灌溉泄水工程,构成一套科学的完整的排灌结合的系统工程。渠首工程由鱼咀、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由宝瓶口引入岷江水,分支成网络状灌溉系统。使成都平原成为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称“天府”。由于建立了 “深淘滩,低作堰” 的岁修制度,灌溉面积由初 “万顷” 至民国时达到三百余万亩以上。1982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原名灌县)西北岷江中游。古时因灌县曾称都安县而称都安堰。宋、元以后称都江堰。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战国初期,蜀相开明决玉垒山,分引岷江水以排除水患。到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的排、灌水利工程,后代屡有扩建。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工程组成。主要设施是在岷江江心,以竹笼装卵石,堆砌成鱼嘴状的分水工程,下接金刚堤,使岷江在此分为外江及内江两股。外江系岷江正流,经灌县、乐山至宜宾入长江,兼具排洪作用;内江为人工渠道,凿玉垒山成宝瓶口,由此向下辟为走马河、蒲阳河及柏条河等,穿入成都平原,成为灌溉兼通航运的渠道。为避免过多的洪水及泥沙流入内江,还兴建了排水入外江的平水槽、飞沙堰等工程,使过多的洪水、泥沙自动泄归外江,有效控制了内江的流量,既保证灌溉,又避免了水患。都江堰附近的河底常易被沙砾卵石充填淤高,每年必须在外江、内江轮流用杩槎断流,以便进行掏挖。相传李冰制定了“深掏滩,低作堰”的岁修原则,以及“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治水方针。都江堰以下内、外两江灌溉总面积曾达300余万亩,解放前工程失修,灌溉面积逐渐缩减至200余万亩。建国后经大力整治扩建,现灌溉面积已扩大到800多万亩。有伏龙观、离堆公园、二王庙、安澜索桥等名胜古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及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为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主要组成部分。辟有国家森林公园。

都江堰附近形势


猜你喜欢

  • 社稷坛

    明永乐十九年(1421)建,在今北京市中山公园内。为明、清帝王祭祀社(土地神)稷(五谷之神)祈祷丰年的场所。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请致祭。坛中央有一方形石柱,名社主石,也名江山石,象征江山永固。1988年

  • 平丘

    春秋卫邑。在今河南封丘县东南平街。《春秋》:昭公十三年(前529)秋,公会刘子、晋侯、齐侯等诸侯“于平丘”。即此。古邑名。春秋卫邑。在今河南省封丘县东。《春秋》昭公十三年(前529年):“公会刘子、晋

  • 马安

    即今福建霞浦县东南马鞍岛。见于清《海国闻见录》图。古岛屿名。即今福建省霞浦县东南马鞍岛。见清《海国闻见录》。

  • 河中府

    ①唐开元八年 (720) 升蒲州置,治所在河东县 (今山西永济市西南二十四里蒲州镇)。同年改蒲州。乾元三年 (760) 复置河中府。辖境相当今山西西南部龙门山以南,稷山、芮城县及运城市以西,陕西大荔县

  • 新昌军

    唐置,属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平罗县境。后废。

  • 姚关

    在今云南施甸县南四十里。《方舆纪要》 卷119湾甸州: 姚关在 “州北七十里,东北接顺宁府界。万历十一年缅陷木邦,湾甸酋景宗真复导缅寇姚关,焚掠顺宁。明年官军进讨,缅酋复合东西诸路兵进寇姚关,参将邓子

  • 会昌江

    古称湖汉水。又名贡水、东江。即今江西赣江东源贡水。源出赣、闽边境武夷山脉木马山。西南流至会昌县折向西北流,经于都县西流至赣州市和章水汇合称赣江。《清一统志·赣州府一》:贡水“一名东江,又名会昌江”。即

  • 三鱼堂

    在今浙江平湖市。为清代著名学者陆陇其祖居。陇其有《三鱼堂文集》。

  • 榕溪水

    亦作容溪、溶溪水。即今四川长寿县东北之龙溪河。《舆地纪胜》 卷174涪州: 榕溪水 “《晏公类要》: 在乐温县”。

  • 蒲关

    ①即蒲津关。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东黄河西岸。《资治通鉴》 唐宝应元年 (672),回纥兵助唐平安史之乱,“可汗欲自蒲关入”。②亦曰蒲蛮关。在今云南保山市南三十五里。明洪武初,建金齿巡司于此。后省。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