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五经博士

五经博士

官名。①秦、西汉初太常属官有博士,文帝又增设诸子专书博士和儒家专经博士,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始置五经博士。初秩比四百石,后升比六百石。除原有议政、制礼、藏书、顾问应对等职能外,又增学官职能,掌策试官吏,在太学中教授儒家《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之学,各置弟子员。或亦奉命出使,巡行风俗,视察灾情或赈济流民。秩卑而职尊,选任颇严,升迁亦极易,常可直迁九卿、郡国守相、尚书、刺史等官。武帝时置《诗》齐、鲁、韩,《书》欧阳,《礼》后,《易》杨(田),《春秋》公羊七家。宣帝时置《诗》齐、鲁、韩,《书》欧阳、大、小夏侯,《易》施、孟、梁丘,《礼》后,《春秋》公羊、谷梁十二家。元帝时又增《易》京氏。平帝、新莽时,又立《乐经》,置六经三十博士,除原有今文诸家,又增《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周官》等古文经学。东汉设五经十四博士,即《易》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礼》大、小戴,《春秋》严、颜。当时议政职能已减弱,又因经学授受民间日盛,学术权威地位亦渐削弱。以后历朝虽置其官,多专司经学教授,其政治、学术地位及作用与西汉不可比拟。三国魏员十九人,五品; 别置太常博士掌导引、制礼,位在其上。其议礼职能亦因此削弱。东晋、南朝宋、齐不复分掌五经,改置“太学博士”。十六国后赵仍置,设于诸郡国。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建国学,开五馆,复置五经博士五员,各主一馆,位六班,在国子博士下,太学博士上。国子学招收贵胄子弟,五馆生皆引寒门俊才,不限人数,给其饩廪,射策及格即除为吏。陈因之,六品、秩六百石。北朝、隋不置。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复置于国子监,每经各一员,后加为各二员,秩比国子博士,正五品上,以五经教国子生。后或置或罢。宋以来不置。明朝复置,隶国子监博士厅,员五人,从八品,分掌五经之教授,《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则兼习之,按时考课。②翰林院属官。明初设五员,各掌专经,以备讲读,后为圣贤先儒后裔世袭之职,唯居乡给俸,以奉先世祭祀,不治院事,正八品。授孔氏二人,颜氏一人,曾氏一人,仲氏一人,孟氏一人,周氏一人,程氏二人,邵氏一人,张氏一人,朱氏二人,刘氏一人(后革)。清顺治元年(1644),授孔氏北宗一人,颜氏一人,曾氏一人,孟氏一人。随后又授孔氏南宗一人,东野氏、姬氏、仲氏、闵氏、冉氏(仲弓后)、端木氏、冉氏(伯牛后)、卜氏、言氏、颛孙氏、有氏、伏氏、韩氏、张氏、邵氏各一人,朱氏二人,关氏三人。正八品。清末废。


学官名,汉置,掌教授五经,或校定五经、诸子等书。《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宣帝黄龙元年稍增员十二人。”《后汉书·孝安帝纪》:“诏谒者刘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

五经指儒家的经典《诗》、《书》、《易》、《礼》、《春秋》五书。在汉朝,传《诗》的有《齐诗》、《鲁诗》、《韩诗》三家。《书》又称《尚书》,讲《尚书》的也有三家,即欧阳《尚书》、大夏侯《尚书》、小夏侯《尚书》。讲《易》的有施、孟、梁丘、京氏四家。《礼》有大戴、小戴。《春秋》有严、颜,共十四家。三国魏置十九人,五品。东晋和南朝宋、齐改置太学博士。梁复置五经博士,开五馆,各主一馆。明翰林院属官有五经博士五员,各掌专经。

猜你喜欢

  • 乙室已国舅小翁帐常衮

    官名。辽置,见“大国舅司”。

  • 特种考试

    国民党政府任命人员考试中的一类。包括不属于高等考试和普通考试的各种考试,其情形较为复杂。按考试程度说,有的高于高等考试,例如县长考试,因为其资格比高等考试更高,不能列入高等考试的范围;有的程度虽与高等

  • 左日逐

    官名。匈奴置。由四贵姓中地位最高的呼延氏(一译作呼衍氏)充任,与右日逐世为辅相。汉时匈奴王号名,位在国君单于下百官上,不统百官,掌一部之众。《后汉书·孝安帝纪》:“南匈奴左日逐王叛,使匈奴中郎将马翼讨

  • 太常寺工程处

    清代太常寺内部机构。无专设的职官,由堂官酌情委派寺丞、博士、典簿、赞礼郎、读祝官等管理,掌管坛庙的修整及祭祀工程等。凡大工程由太常寺咨工部办理,小工程由本署自行办理。

  • 土推官

    官名。明清土官名号之一。文职。贵州省设有; 设于府内。正七品。有自己所管辖之地区,受地方长官约束。世袭,其承袭事隶吏部。详“土官”。文职土官名。清制,贵州省一人,置于镇远府。

  • 比公

    此言官位官秩比公。公是汉朝最高级的官,西汉时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东汉时太傅为上公,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其俸月谷三百五十斛(石)。“比公”,言其官俸比公。《后汉书·百官一》:“比公者四:第一大将

  • 掾史属

    掾史属为掾史和属之合称,即三公府、将军府诸曹之正、副二长官,掾史(一般称掾)为正,属为副。见《后汉书·百官一·太尉·掾史属》,参看“掾”、“掾史”条。

  • 左金吾卫上将军

    官名。唐德宗贞元二年(786)置为左金吾卫长官,一员,从二品,位大将军上,掌宫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水草之宜; 凡翊府之翊卫及外府佽飞番上,皆属之。宋朝置为环卫官,无定员,无职掌,多以宗室为之,亦

  • 内供奉

    官名。掌供大内道场,由僧人担任。唐肃宗至德年间以僧人元皎为内供奉,此为内供奉之始。官名。唐武后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始置,是一种加衔。御史之资浅者,其衔内加“内供奉”字样,有侍御史内供奉(或称侍御史

  • 额兀迭臣

    即“玉典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