閤门副使
官名。宋初置东、西上閤门副使,为武臣阶官,属横班使臣,品秩视员外郎 (六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各置二人,从七品,为閤门司副长官。徽宗政和二年 (1112) 改武臣官名,更名左武、右武郎,复用为武臣阶官。辽、金亦置,为閤门使副贰。金初员各二人,正六品,章宗明昌六年 (1195) 各减一人。
官名。宋初置东、西上閤门副使,为武臣阶官,属横班使臣,品秩视员外郎 (六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各置二人,从七品,为閤门司副长官。徽宗政和二年 (1112) 改武臣官名,更名左武、右武郎,复用为武臣阶官。辽、金亦置,为閤门使副贰。金初员各二人,正六品,章宗明昌六年 (1195) 各减一人。
即“删定郎”。
官名。北齐于成安县置后部、北部二尉,分掌追捕盗贼,伺察奸非。后部管十一行经途尉。
官名。辽朝置。北面官。禁卫局长官。详“禁卫局”。
使职名。唐朝修改律令格式之官,先以中书门下官充任,德宗建中元年 (780) 置,二年停,委刑部删定。
官名。明朝宦官司礼监置,无定员。地位低于掌印、秉笔太监。参与批红。宦官职名。明置,属司礼监,见该条。
官名。东魏置。掌管六州军事,位在六州大都督之下。《北齐书·清河王岳传》: “天平二年 (535),(高岳) 除侍中,六州军事都督,寻加开府。”参见“六州大都督”。
官名。又称“弥封官”。明清科举考试中特设之官,属“外帘官”。负责考试后士子试卷的糊名、编号、用印,然后送考官评阅,以防止阅卷中之舞弊。科举考试防弊方法之一。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始将唐代糊名之法用
参见“保正”。
官名。春秋时卫国置。或说为家宰。《左传·隐公四年》:“卫人使右宰丑涖杀州吁于濮。”杨伯峻注:“右宰,卫国官名,襄十四年传有右宰穀。古卿大夫有家臣,家臣之长曰宰。”官名。春秋时卫国有此官,掌佐国君;世居
官名。西汉置。武帝时分别以程不识、李广为东、西宫卫尉。东宫指未央宫,东宫卫尉即未央卫尉,掌屯兵,警卫未央宫。官名,即长乐卫尉,西汉武帝置,掌屯卫兵,保卫长乐宫。《史记·李将军列传》:“武帝立,左右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