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独立
清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和各省独立后,山东部分革命党人主张暴动,而同盟会山东主盟人徐镜心等却联合立宪派谋“和平独立”。九月十五日至二十三日(1911.11.5—13)各界代表在咨议局三次集会,最后在完全接受山东巡抚孙宝琦条件的基础上,宣布山东独立,由孙任都督。此举实受袁世凯默许和牵制。二十六日袁出任内阁总理大臣,即亲自出面要求孙取消独立,孙遂于十月四日宣布取消“独立”。
清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和各省独立后,山东部分革命党人主张暴动,而同盟会山东主盟人徐镜心等却联合立宪派谋“和平独立”。九月十五日至二十三日(1911.11.5—13)各界代表在咨议局三次集会,最后在完全接受山东巡抚孙宝琦条件的基础上,宣布山东独立,由孙任都督。此举实受袁世凯默许和牵制。二十六日袁出任内阁总理大臣,即亲自出面要求孙取消独立,孙遂于十月四日宣布取消“独立”。
地名。在今四川江安县南梅花镇。北宋元丰四年(1081)置。《宋史·赵遹传》:政和五年(1115)晏州夷首领卜漏叛,攻破梅岭寨,即此。
古族名。氐的一支。原居陇右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其豪帅蒲氏。十六国后赵时东迁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十余年后改姓苻氏,并西取长安,建前秦政权。
1067—约1120北宋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字恭叔,学者称浮沚先生。元祐进士。元丰间,与许景衡、刘安节、刘安上、戴述、赵霄、张煇、沈躬行、蒋元中同游太学,号称永嘉九先生。惟他与景衡亲见程颐,得其所传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至三十年由都水监郭守敬主持开凿。起自今北京昌平县附近,修堤筑堰,截温榆河源白浮等泉水,导使循西山山麓西折南转注入瓮山泊(今昆明湖),东南流入大都城(今北京市区),穿城东出至今
原意指做官,谓脱去布衣(平民服装)而换上官服。科举时代指新登第者发榜后按规定进行的一种仪式。宋制,平民穿黑色或白色衣服,低级官员穿绿色公服。太平兴国二年(977),赐新及第进士及诸科举人绿袍、靴、笏。
书名。简称《皇舆西域图志》、《西域图志》。清官修地方志。始纂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二十七年博恒等纂成初稿,四十七年英廉等增定为今本。四十八卷,另有卷首四卷。卷首为乾隆帝关于西域之题咏和记事,正文
书名。清阮福撰。一卷。福,字赐卿,江苏仪征人,道光六年(1826),其父阮元任云贵总督,随之入滇。此书搜集云南著名古金石拓片,有刘宋爨龙颜碑、唐王仁求碑、南诏德化碑,以及崇圣寺钟款、铁柱庙铁柱款、前汉
元至元十七年(1280)升峡州置。治夷陵县(今湖北宜昌市),属河南江北行省。辖境相当今湖北宜昌、宜都、长阳、远安等市、县地。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降为州,明洪武九年(1376)改为夷陵州。
匈奴官名。位次屠耆王。分左、右,居单于庭东西两方,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多由单于子弟充任。参见“左谷蠡王”、“右谷蠡王”。
官名。(1)唐代侍奉皇帝左右之人。中书、门下主要官员称供奉官,朝谒时别为一班,最接近皇帝,其余百官依品秩为班。武则天时,御史、拾遗、补阙加置内供奉员。玄宗时又有翰林供奉,为翰林学士前身。见“供奉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