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包衣阿哈

包衣阿哈

满语音译。 “包衣”意为“家内的”或“府中的”;“阿哈”意为“奴隶”。汉译为“家奴”、“奴隶”、“奴仆”或“奴才”。简称“包衣”或“阿哈”。明清时期女真及满洲社会中地位低下、受压迫剥削的阶层。为主人所占有,没有人身自由,听任君主、家主支配,从事各种家务和生产劳动。拥有包衣阿哈与牲畜的多寡同是衡量其人贫富、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准。主要来源于战俘、降人、负债者、罪犯及其家属、包衣所生子女等。此内并非纯系汉人,占有者亦非全是满洲。随着奴隶制向前发展和变化,促使本阶层人逐渐分化为包衣和阿哈,这两种人之间有一定的差别。满洲贵族既需要衣饰等技工、内府诸兵卫、仪仗诸吹鼓手,也需要听从使唤的一般服役人。这样,汗和贝勒等府中就有包衣和阿哈之分,而八旗官兵人等家内的奴仆,只有阿哈一类,占有者也包括汉军人等。入关后,由于满洲封建化的加深,其称谓也更加明显:内务府沿袭“包衣牛录”、“珲托和”等组织形式,重新分编为满洲佐领(包括蒙古人)、※旗鼓佐领(汉人)、※内管领(满蒙汉人俱有)等,此等组织内之人及宗室王公府所属者,概通称为包衣,而一般官兵家内的阿哈,则改从汉语称“家人”,旗籍上注称“户下人”。包衣中亦有因功绩而跻身于显贵者,其家也拥有“家人”,如内务府郎中、江宁织造官曹寅,便拥有“家人”过百。参见“包衣”(585页)、“阿哈”(1194页)。

猜你喜欢

  • 塔葬

    藏族地区葬俗中最高的一种葬式,佛教有名望的活佛和僧侣死后处理遗体的一种方法。起源于原始佛教以塔安置佛舍利之俗。其葬法:(1)较为普遍的是将火化的骨灰埋在砖塔内。(2)将骨灰盒或部分遗骸放在“灵塔”之塔

  • 赵养心

    ?—1890清代甘肃临洮藏族首领。※赵正炖庶子(一说为侄)。其弟※赵坛袭土司职领兵在外时,曾以补用县丞代替土司衙署事务。狄道州城为回民义军攻占后,遂从军征战,被授副将职衔。回民义军被清军镇压后,养心返

  • 八房族

    契丹皇族之一。为对耶律欲稳后裔的称呼。欲稳,祖台押,开国前※遥辇氏部落联盟时为北边※拽剌。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祖父匀德实及其家罹难时,尝倚之以免;开国后,阿保机始制宫卫,欲稳领门客率先附之,阿保机嘉其忠

  • 青阳文集

    见“青阳先生文集”(1282页)。

  • 茶由

    元代零售小额茶叶的凭证。由茶运司执掌发放事,时茶叶实行专卖,商人须凭茶引始能通行货卖。茶区零斤采卖则凭茶由为照。每张限茶9斤。至元三十年(1293),改为3斤至30斤分10等。茶引课重数多,止于商旅贾

  • 安启

    ?—1731清朝武官。满洲镶黄旗人。俞窟里氏。世居虎尔哈松阿里江。雍正七年(1724),以参领随大将军傅尔丹,由北路进征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策零。九年,和通胡尔汉诺尔之役,力战阵亡,追赠一拖沙剌哈

  • 小蔑孤

    见“大蔑孤”(90页)。

  • 纳旺·确木佩勒

    1685—1737内蒙古归化城土默特广安寺活佛。康熙二十三年(1684),吹萨嘎巴达彦齐活佛圆寂后确认其为呼毕勒罕转世者。三十三年(1694),在寺内坐床。三十六年(1697),以哈达五条、佛像一尊、

  • 彭九霄

    明代湖广保靖司土官。土家族。保靖(治今湖南保靖县)宣慰使※彭仕珑长孙。父彭翰致仕后,袭宣慰使。正德十四年(1519),因世仇和争夺两江口地方,与保靖两江口土舍彭惠互相仇杀,数年不息,双方属下死500余

  • 兀林答胡土

    即“乌林答胡土”(3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