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移剌道

移剌道

①金大臣。本名按。契丹族。移剌(耶律)氏。初在山东东路兵马都总管移剌古手下掌军府簿书,右副元帅完颜宗弼(金兀术)爱真才,召为元帅府令史,官至大理丞、兼工部员外郎。大定二年(1162),任工部郎中。奉命招抚各地参加移剌窝斡起义军之奚族人众。发兵擒获稍合住、蒲察白撒等的子、妇等,移剌窝斡起义军将领白撒,闻家属被俘,遂降。改礼部郎中。领兵镇压移剌窝斡起义军,招降起义的奚族人。三年,奉使河南,劝课农桑,密访吏治得失。累迁御史中丞、同修国史。九年(1169),廉问山东、河南。改同知大兴尹事,迁刑部尚书。以庇护尚厩局使宗夔等私用官府粮草事,解职。不久,起为大理卿,兼签书枢密院事,迁西京(今大同)留守。 ②(?—1184)金大臣。本名赵三。契丹族。移剌(耶律)氏。其先人为乙室部人,初徙咸平(治今辽宁开原县北老城镇)。为人宽厚,有大志。通女真、契丹、汉文。皇统(1141—1149)初,补刑部令史,历尚书省令史、大理司直、户部员外郎。正隆三年(1158),徙临潢、咸平路、毕沙河等3猛安,屯戍斡卢速。翌年,迁户部郎中。六年(1161),海陵王征发诸道兵攻宋,为都督府长史,曾收留200余百姓免受战争之害。世宗大定二年(1162),复为户部郎中,与梁��安抚山东,招谕起义者。从尚书省右丞仆散忠义镇压契丹移剌窝斡起义军,参预幕府事。镇压起义后,尽遣散元帅府所分俘掳。还京,迁翰林直学士,兼修起居注。改同知中都路都转运事。奉命廉察河北、山东等路官员善恶,廉者升,治状不善者下迁。改大理卿。五年(1165),宋金议和,往山东阅实兵器,振赡戍兵妻子。迁同知大兴(今北京大兴县)尹、迁户部尚书,改西北路招讨使、参知政事,进尚书右丞。改南京(今开封市)留守,入拜平章政事。二十三年(1183),以弟罪,罢为咸平尹。卒,封莘国公。

猜你喜欢

  • 杨应奎

    ?—1542明代诗人、书法家。字文焕,号渑池。山东益都人。回族。正德六年(1511)进士。历任浙江仁和(今属杭州市)县令、兵部主事、礼部员外郎。因上书讽谏帝后,出为甘肃临洮知府,任内整顿驿政、开渠修田

  • 刘和

    ?—310十六国时期汉国(前赵)国君。字玄泰。新兴(治今山西忻县)匈奴人。汉国创建者※刘渊子。永凤元年(308),刘渊称帝后,封大将军、大司马、梁王。河瑞二年(310),立为皇太子。同年,父死,嗣位,

  • 处可汗

    即“吐贺真”(707页)。

  • 武都道

    古政区名,相当于县。氐族聚居区。又称白马氐道。东汉以武都县改置(一说西汉初即称武都道),属武都郡。为※十三氐道之一。治所在今甘肃西和县西南。三国时复为武都县。为氐人发源地之

  • 沙马部

    见“沙马宣抚司”(1130页)。

  • 叶赫部

    部族名。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满语意为“顶上托子或梅针箭铁挺”。因分布于叶赫河(在今吉林省梨树县境),故名。因靠近明设马市镇北关,故又称北关。始祖星根打喇汉(一说即打叶)。明宣德间(1426—1435

  • 车臣鄂木布

    见“咱雅班第达”(1628页)。

  • 纳马金牌

    见“金牌信符”(1478页)。

  • 大同

    ①唐代南诏宣武帝隆舜年号。约887—891年,凡五年。 ②辽太宗嗣圣皇帝耶律德光年号。947年。 ③东夏国的年号。1234—?。究竟存在多长时间不详,考古资料表明,印背题款有大同四年者,其下限不会早于

  • 墨尔根城

    地名。即今嫩江县城。位于齐齐哈尔城北435里,诺尼江(嫩江)南岸。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建。二十九年至三十九年,黑龙江将军移驻于此。同时以副都统、城守尉官兵镇守。清初至民国年间,八旗驻防官兵及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