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书目答问

书目答问

不分卷。清张之洞撰。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河北南皮人,著名目录学家。同治二年(1863)一甲三名进士,官至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卒后,谥文襄。该书为其督学四川时,令其幕僚缪荃孙等编纂而成。该书分类虽然依四部之旧,却又于经、史、子、集之外另立“丛书”一部,总为五部分类。每部类下虽再分小类,却不标目,仅用“钩乙”符号为区分标志。所著录的书籍,以时代先后为序。只是经部有“群经总义”、史部有“古史”、子部有“周秦诸子”等目,使读者渐识门径。其经部著录,多主东汉经学之说;史部著录,去岁时类,以子部小说类入杂史;子部著录,以杂家入儒家,儒家又分经济、理学、考订;集部著录,存历代名家有传本者。记录版本,不拘泥于宋、元刻本、抄本,而以明、清以来各家校刻善本为主,断自光绪元年(1875)以前。该目因是指导学子读书治学,故所著录之书皆为重要书籍,共二千二百余种。其中,十之三四为“四库全书”所未收,而校本、注本晚于“四库”者更有十之七八,又有一定数量的中外科技图书。五部类之后,又有别录,相互配合,更有利于指导学子读书。书后附录《清代著述诸家姓名略》,列举姓名、籍贯,便于了解清代学术源流。该书目记录刊刻、版本,舛误较多,集部全不载刊本。虽有缺陷和不足,却不失为读古书、治旧学的一部有价值的工具书。传本先有四川原刊本,后有《张文襄公全集》本。民国年间,赵祖铭有校勘记一卷,收“慎始基斋丛书”。

猜你喜欢

  • 古今万姓统谱

    见《万姓统谱》。

  • 说文通论

    一卷。清钱树棠(其生平未详)等辑录。树棠字憩南,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是书名曰“辑录”,实乃徐锴《说文系传》之《通论》三卷的随意删削而已。如“天”字删去“昔在太初”至“然后万物形而礼义昭矣”一百二

  • 经典通用考

    十四卷。清严章福纂。章福字秋樵,浙江归安(今吴兴县)人,诸生。潜心小学训诂,成《说文校议议》三十卷,另有著录。此书首有自序,作于咸丰丁巳年(1857),末有后序,作于咸丰辛酉年(1861)。此书大旨以

  • 河北通志稿

    四十七卷,附目录一册。河南通志馆修,民国王树楠、张国淦等纂。王树楠(1857-1936),字晋卿,晚号陶庐老人,河北新城县人。十六岁中秀才,二十一岁入省城保定府莲池书院读书。同治十三年(1874),他

  • 齐诗翼氏学

    四卷。清代迮鹤寿撰。迮鹤寿,江苏吴江人,道光六年(1826)进士,官至池州府教授。翼氏指翼奉,汉元帝时人,能推阴阳言灾异。齐诗自辕固生传夏侯始昌,始昌再传翼奉。据《汉书》本传载,翼奉曾上奏称,学齐诗《

  • 藏春集

    六卷。元刘秉忠(1216-1274)撰。刘秉忠字仲晦。邢州(今河北邢台)人。后出家为僧,法名子聪,号藏上人。辅弼忽必烈建立元朝,制定各种制度。据《元史》本传,集本十卷。今明刻本佚其杂文四卷,唯存六卷。

  • 天延阁诗前集

    十六卷。《后集》十三卷。附《花果会唱和诗》一卷,《赠言集》四卷。清梅清(1623-1697)撰。梅清生平详见《瞿山诗略》(辞目)。是集分为前、后二集。前集十六卷。包括《乐府》、《乐家园草》、《新田集》

  • 永嘉诗人祠堂丛刻

    十三种,三十卷。冒广生(1873-1959)编。冒广生字鹤亭,号疚斋,江苏如皋人,光绪年间举人,曾任刑部郎中、农工商部郎中。辛亥革命后,曾任上海太炎文学院教授等。建国后,任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特约顾问。

  • 殷墟书契前编

    八卷。清罗振玉编著。罗振玉,详见《殷墟书契》条。他搜集整理的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流传较广的有《殷墟书契》、《三代吉金文存》等。《殷墟书契》所收甲骨,大多数为罗氏自藏。

  • 环翠堂坐隐集选

    四卷。明汪廷讷撰。汪廷讷,字昌朝(一作昌期)无如,号坐稳,别署无无居士、全一真人,清痴叟。安徽休宁人。生卒年不详。此集为古今体诗一卷、词一卷、南北曲一卷、随录一卷。萧和中序称,廷讷本有《环翠堂集》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