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儒门事亲

儒门事亲

十五卷。金张从正(约1156-1228)撰。麻知几等记补。一说为十四卷。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今属河南兰考)人。南宋兴定年间(1217-1222)召补太医,不久辞去。于学术远取于《内经》、《伤寒论》,近学刘河间刘完素。于用药偏重寒凉,尤对汗、吐、下三法更为纯熟,后世称之为“攻下派”,为金、元四大名医之一。麻氏从学于张从正,著有《治病撮要》、《伤寒心镜》、《秘录奇方》等书,对后世颇有影响。此书前三卷,相传为张氏亲撰,其余《直言治病百法》二卷、《十形三疗》三卷等各卷皆为其弟子麻氏据述记补。此书成于金正大五年(1228)。张氏认为医理唯儒家可明,事亲当知医,故名。书中分为说、辨、记、解、诫、笺、诠、式、断、论、疏、述、衍、诀。论病分风、暑、火、热、湿、燥、寒、内伤、内积、外积等,有十形三疗,有六门三法。名目颇为烦碎,但大致不离攻之主旨。对汗、吐、下三法的应用,较系统地反映了“三法”理论和实践。张氏认为病之产生乃邪气所致,非人体固有,邪气去自然元气恢复。又认为病有上、中、下之分,深、浅之别,“三法”可顿挫病邪之鸱张,又可除久羁之痼邪,故主张以汗、吐、下“三法”攻邪。然张氏过分强调“三法”临床作用,未免有失偏颇,如丹溪朱震亨当时即对此提出批评。张氏阐述攻邪与扶元辨证关系,丰富了《伤寒论》中“三法”内容,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元中统三年(1262)刻本、明嘉靖二十年(1541)刊本,光绪三十三年(1907)京师医局刻民国十二年(1923)补刻医统正脉本、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版本、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东祀录

    一卷。明李东阳(1447-1516)撰。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茶陵(今属湖南)人。诗人。天顺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入阁参机务。宦官刘瑾专权时,周旋其间,为气节之士所不满,而实潜移默守,保全

  • 群经剩义

    一卷。清俞樾(详见《群经平议》)撰。作者因为开始打算续《群经平议》,久未成书,故题曰“群经剩义。”其中,谓《周礼·人》“掌金玉锡石”,当作“掌金锡玉石”,引职方氏“扬州其利金锡竹箭,雍州其利玉石”为证

  • 古香斋袖珍板书

    十种,九百零三卷。清高宗敕辑。清乾隆十一年(1746),高宗弘历命刻袖珍板书十种,“古香斋”是弘历为皇子时读书之地,因以为名。所刻十种为:《资治通鉴纲目》二十卷、《渊鉴类函》四百五十卷、《御选古文渊鉴

  • 偶得绀珠

    一卷。明黄秉石(生卒年不详)撰。黄秉石,字复了,江宁(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万历中以荐为推官,官至严州府同知。此书杂采各家诸书,饾饤少绪,又多不注出处,盖为其随手笔记,未有铨次体例而已。

  • 诗经简要

    一卷。清汪本原撰。本原安徽六安州(今六安县)人。生平事迹不详,据书前自序知其为光绪年间人。此书为未完之作,上起《周南》,下迄《王风》,余者皆缺。多为折衷旧说,鲜有创见。有光绪年间刊本。

  • 蓉山集

    十六卷。明董燧撰。生卒年不详。董燧字兆时,号蓉山。临川(今江西)人。嘉靖十年(1531年)举人。官至南京刑部郎中。燧少从王艮、聂豹讲良知之学。此集自首卷至六卷皆其问答会语,七卷至十卷为诗,十一卷至十六

  • 植物图说

    四卷,英国傅兰雅(详见《数学理》)撰。《植物图说》是一部植物学的启蒙读物。全书有图四幅,围绕这四幅植物图作者展开论述,每图及说为一卷。卷一为植物的根,主干、茎、管等输送系统;卷二论树草植物的叶片的各种

  • 周易解诂

    一卷。清丁晏撰。作者在此书序言中,阐明了他的治易方法,他认为勘正易经文字应以文字训诂为本,探求周易真旨则应以义理为途径。他还认为训诂非博考不明,易义非研究不精,因此对于周易文字的训解并非可有可无。因此

  • 玩梅亭诗集

    二卷。明柴惟道(约1624年前后在世)撰。柴惟道,字允中,号白岩山人,浙江严州(今建德等地)人。生卒年不详。是集前有原序,序自称山人以才不遇,而所抱有以自乐。游公卿间,泊然无所求,乃称其高。四库编者认

  • 顾氏易解

    无卷数。旧题明顾曾唯撰。曾唯字一贯,号鲁斋,江苏吴江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朱彝尊《经义考》载其著《周易详蕴》十三卷,无此书之名。该书用注疏本,只有上下经。卷首载元人肖汉中《读易考原》、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