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屈辞精义

屈辞精义

六卷。清陈本礼(1739-1818)撰。陈本礼,字嘉会,号素村,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家藏书颇多,有别业名匏室,收储宏富。偶得宋版精本,尤珍藏之。曾立诗社于城南角里庄,将名流酬唱编为《南村鼓吹集》。陈氏勤于考订,著作除《屈辞精义》外,尚存有《汉乐府三歌注》、《协律钩元》、《急求探奇》,与本书合称《匏室四种》。另有《焦氏易林考正》、《扬雄太元灵曜》等。《屈辞精义》历时四十四年,五易其稿而成,可知陈氏用心之勤苦。所以著此书,一则出于对旧注之不满,二则出于对屈原崇高品格的赞仰。卷首有陈氏自序并附张曾《江上读骚图歌》,《屈骚精义略例》十七条,《史记·屈原列传》,沈亚之《屈原外传》,“参引诸家”(自刘安以下三十七家),陈氏题诗四绝及《小序》,正文目录,书末有陈氏跋文。其正文目次与诸家均异。第一卷《离骚》,第二卷《天问》,第三卷《招魂》、《大招》,第四卷《九章》,第五卷《九歌》,第六卷《远游》、《卜居》、《渔父》。《略例》之二说明编次理由,主要依《史记》列传叙述之序:“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哀郢》为《九章》篇名,《九章》宜列二招之后。另外,《九歌》、《远游》为《骚》之遗响,《卜居》、《渔父》为《骚》之变体,故应依次列其后。笺注体例为:《离骚》、《天问》、《招魂》、《大招》、《九章》、《九歌》、《远游》各篇篇名之后有“发明”,乃陈氏对该篇总评。《九章》、《九歌》中各篇及《卜居》、《渔父》篇名下有“笺”,同为陈氏总评。“发明”、“笺”后引诸家之语,唯《大招》、《九章》,无诸家之语。各篇分段注释,先以“笺”列己说,再引他家之说,时附“正误”用以校勘文字。各卷有夹注,多解字义、文义或注音;一至三卷有眉批,主要评议文法章法。本书主要特点是如《略例》之八所称:“阐扬奥义,或发明言外之义者。”这体现在稿本与定本的比较中,更体现于定本的笺释上。1955年,上海出版公司影印了姜亮夫先生所存《离骚》篇稿本,为《离骚精义原稿留真》,如原稿中每篇作品中所标章数,引证的一些事实、文字训诂等,到定稿时几乎全部删掉,而初稿中关于奥义及言外之义,则大力扩充或增补,以显示屈原作品的“微辞奥旨”(《自序》)。在这点上陈氏揭示得至深至微。如对《离骚》“汤禹俨而祇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陈氏笺曰:“前皆廷诤面折之言,此方宛转规谏,盖謇謇则言非一次,特总借陈词一语写出,以补前文未备,而又为下文陈辞粉本,且以见女媭责原婞直之非虚,此数章乃原一生被疏、被替、被放逐病根,受谗、受间、受谣诼机关,一篇筋脉所维系处,岂可草草读过。”此笺不但说明了屈原一生遭遇的根由,而且从文章结构角度揭示此段承前启后的地位与作用。陈氏善于阐发屈原作品将思想感情寓于虚写的言外之义。如揭示《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八句,“朝吾将济于白水兮”求女一大段的分析,足以说明这点。其次,敢提出新见,有的言之有理。如关于屈原作品写作时期排列问题,认为《九章》中《桔颂》是屈原“早年咏物之什”,《惜诵》、《抽思》、《思美人》写于怀王时,其余写于顷襄王时,这些见解均为前人所未言,或可备一说,或为后人所采用。最后陈氏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如《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陈氏注称:“一幅秋山行旅图。”对下文乘船凝滞回水之中,则注称:“此又一幅清江泛棹图也。一叶孤帆,沙汀夜泊,淹回难进,能不令迁客魂销于江上耶!”此可谓点睛之笔。此书的错误也是明显的,认为《离骚》开头到“夫为灵修之故也”(共四十四句)乃《骚》之赋序,其余为“经”,说法甚为荒谬。认为《天问》论古事,本于楚史《梼杌》,也并无确据。有些诗句的解释不从旧说,刻意求新,违背原旨。版本有清嘉庆十七年(1812)裛露轩刊本,华大师范大学藏。陈氏读骚楼刊《陈氏丛书·匏室四种》本。民国十三年(1924)上海扫叶山房影印裛露堂本。1955年上海出版公司影印《离骚精义原稿留真》本。

猜你喜欢

  • 易学阐元三篇

    无卷数。清姚配中撰。此书详见《周易姚氏学》。有《花雨楼丛书》本。

  • 满苏经书成语

    四类。清明铎(生卒年不详)撰。明铎字振文。锒黄旗人。姓董佳氏。清初有名哲苏肯华连者,居董佳城地方。因以地名为氏。明铎为其第四世孙。任笔帖式,通国书翻译。撰有《音汉清文鉴》,书取《御制清文鉴》满洲语,译

  • 诸病源候总论

    见《巢氏诸病源候总论》。

  • 御制人臣儆心录

    一卷。清顺治十二年(1655)世祖章皇帝撰。世祖以勋臣谭泰、石汉、大学士陈名夏等先后以骄怙伏法,乃推论古今之奸臣恶迹,以训诫群臣,俾其知炯鉴,故撰成本书。全书共八篇,即《植党》、《好名》、《营私》、《

  • 绿云山房诗草

    二卷。清劳蓉君(1816-1847)撰。蓉君,字镜香,号采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劳丙堃之女,陈锦书之妻。蓉君少负诗名,才识聪隽,博通经史。为诗文不沾沾于绮丽骈偶,其怀古之作,卓具史识。至于刻画物志

  • 礼运注

    一卷。清康有为(1858-1927)撰。有为,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学者称其为南海先生。早年受业于名儒朱九江,1888年赴京应试,上书光绪帝,建议变法图存,未能上达,后在广州设万木草堂讲学,189

  • 唐诗品汇

    九十卷,拾遗十卷。明高棅(1350-1423)编。高棅福建长乐(今福建东南)人。一名廷礼,字彦秋,号漫士。永乐间,征为翰林待诏,开典籍。棅工诗,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啸台集》、《木天清气集》。此集共

  • 读书偶然录

    十二卷。明末清初程正揆(生卒年不详)撰。正揆初名葵,字端伯,号鞠陵,又号青溪道人,孝感(今属湖北省)人,后寓江宁(今江苏南京)。明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官尚宝司卿,入清官工部侍郎,与髡残友善。能

  • 五砚斋困知经说

    一卷。清梁恩霖(生卒年不详)撰。梁恩霖,字可孙,江苏江都(今扬州市境内)人。民国十四年(1925)所修县志有其传,称其少年时便补诸生,文章写得很好,但考场运气不佳,屡试不中,困于考场。太平天国起义,波

  • 周稚圭年谱

    一卷。清周汝筠、周汝策辑。汝筠道光十五年(1835年)举人,官至江西督粮道。汝策事迹未详,二人俱为谱主之子。谱主周之琦(1782-1862),字稚圭,号退庵。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嘉庆十三年(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