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温热论 幼科要略附叶案存真

温热论 幼科要略附叶案存真

《温热论》一卷,《幼科要略》二卷,所附《叶案存真》二卷。清叶桂(详见《临证指南医案》)撰。《温热论》成书于乾隆十一年(1746)。为叶氏口传心受的经验心得,实为叶氏临床经验的结晶,在临床上具有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是温病学说中的一部珍贵的文献。叶氏继承金元诸家学说,并在对热病规律的大量观察下,脱出株守《伤寒论》的范围,创立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理论体系,论述温病感受途径与传变规律,以“卫、气、营、血”为辩证施治的纲领,指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用以划分热病的深浅和治疗步骤,提出伤寒与温病证治的不同。在诊断上又提出察舌、验齿、观察斑疹和白的辨析方法,成为温疹诊断的特点。为温病学发展提供理论与辨证基础。在治疗方面,主张根据卫、气、营、血之分,而四者又互有联系,提出了辛凉解表、甘寒养阴、清热解毒、滋阴救液等方法,创立了很多方药。此书对后世影响颇大,后世吴瑭所著《温病条辨》就是总结提高了叶桂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引申叶桂的学说,而使温病学成为一门独立发展的临床学科。而叶氏此书亦成为今天研究温病学说的重要参考资料。主要传本有两种,一为华岫云《续选临证指南》和王孟英《温热经纬》中《外感温热篇》原文即据此书。另本为《吴医汇讲》卷一名《温证论治》,内容编次与华氏本大同小异,章楠以此本加注,名《叶天士温热论》,后收入《医门棒喝》中。有《周氏医学丛书》本。《幼科要略》约成于乾隆十一年(1746)。叶氏认为四时气变,秽浊吸入,三焦受邪,多发为温病,若仍执前人之法,表散消导、清火通便,每易误治,遂结合个人四十年临证经验辑成此书。上卷从伏气起至冬寒止十余则;下卷从看三关法起至暑热止近十则。先论病因证治,次罗列治疗方剂,后载变通之法,下有小注,略加辨析。内容简要,治法井然,可供临证参考。后收入《周氏医学丛书》中。《叶案存真》又名《叶天士医案存真》。为叶万青将家藏方案及《天元医案》中所载叶案等,予以编辑而成。书中不分门类,以内伤虚劳病案为主。卷一以杂病为主;卷二以温热病案居多;卷三为运用仲景方之验案,如小建中汤、理中汤等案。其杂病诊治重视脾胃,对外感温热病的认识颇有创见。辨证确切,立法精当。卷末附马元仪《印机草》一卷及祁正明、王晋三医案数则。周学海又为其重新分门别类,并予以评点,更名为《评点叶案存真类编》。有道光十六年(1836)家刊本。上述叶氏三书有《周氏丛书》合刊本。

猜你喜欢

  • 元始上真记

    见《枕中书》。

  • 道林诸集

    不分卷。明蒋信(1483-1559)撰。蒋信字卿实,号道林,常德(今属湖南)人。嘉靖十一年(1532)中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兵部员外郎、四川佥事、贵州提学副使。建正学、文明书院。后以病告归,筑舍讲学,

  • 鱼凫汇刻

    三种,四卷。清鱼凫居士编。鱼凫居士,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丛书收入三种:清蔡寿祺《筹蜀记》一卷并附录、《惠蜀书》二卷并补遗、清徐灼《汉安征信录》二卷。均记蜀中战乱事。前有咸丰十一年(1861)鱼凫居士

  • 诗益

    二十卷。清刘始兴(生卒年不详)撰。始兴字子彦,江苏金坛(今江苏金坛县)人。此书首有始兴就正启及总序,又有其弟所述要旨即凡例。此书分《本传》八卷,《诗次问》二卷,《诗次补言》一卷,《诗表》二卷,《总辨》

  • 天学初函

    五十二卷。明李之藻(详见《宫礼乐疏》条)编。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初来中国之时,士大夫对他们的博辨之才甚为钦佩,纷纷趋附。李之藻、徐光启等更为甚者,他们一方面向利玛窦等学习西方先进科学,另一方面及时将西方

  •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一卷。元王国端(生卒年不详)撰。王国端,婺源(今属江西)人。其父王镜泽为当时名医,擅长针灸。王国端继承父业,亦以针灸闻名。曾托名扁鹊相传,专论针灸之法,参以家传经验,此书成于天历二年(1329)。首为

  • 中国关系论

    四卷续一卷。美国林乐知(1836-1907)撰。林乐知,美国监理会教士。1860年来华传教,后转于中国政府机关任翻译及教习职,凡十八年,为上海江南制造局和海关译书三百九十余部。1879年在苏州创办博习

  • 万象一原

    九卷。清夏鸾翔(详见《方圆术图解》)撰。《万象一原》是在明安图、项名达、戴煦、徐有壬、李善兰《代微积拾级》成果的基础之上,对于开方、对数、一次、二次曲线等各类问题给出了一百三十多个公式,其中夏氏自创的

  • 道山清话

    一卷。撰者不详。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不知何人。跋语称:大父国史在馆阁久,多识前辈,著《馆秘录》、《曝书记》,与此而三。兵火散失,近得此书于曾仲存家。末题朝奉大夫暐,亦不著姓。”《宋史艺文志》子

  • 倚红楼诗草

    一卷。清潘淑正撰。潘淑正,生卒年不详,字云仙,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潘鹤龄之女,上虞连芳之妻。此书有光绪十七年(1891)枕湖楼藏版刊本。书前有俞樾所作序言,书后有潘淑正之子连葆谦所作的跋语,共收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