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湛渊静语

湛渊静语

二卷。元白珽(1248-1328)撰。白珽字廷玉,号湛渊,晚号栖霞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人灭宋,以安丰县丞召之,拒不仕元,在家读书十七年。中年以后出游中原,至大都(今北京),以李衍荐受任为太平路儒学正,修建天门、采石二书院。不久,转常州路儒学教授,升江浙等处儒学副提举,迁淮东盐仓大使,再迁兰溪州判官。致仕后居杭州西湖,专事著述。有《湛渊集》等著作。白珽家于西湖,有泉自竺山汇于其门,湛然下见白石,若隔一膜,白珽爱之,取名湛渊,因以自号。有客来访,皆坐榻就渊,侃侃而谈,大而天地之高厚,细而品汇之化育,至于圣贤之大训、古今之明戒、日用之小物,以及滑稽诙谐等,无所不谈。谈后随笔记录,以备遗忘。白珽风漂尘转,走南北半天下,所闻日益广,得说日益多。其友人周暕将其说整理成编,定名为《湛渊静语》,所收十不一二。后又残缺,仅存二卷。全书杂记诸事,内容广泛,多有可取,如,开卷所载宋理宗赐林希逸诗一篇,为厉鄂作《宋诗纪事》所未收,可补史传之缺。辨饶双峰论《供范》五行一条,颇有心得。记汴京故宫,尤为详备,足资参考。又载倪思论司马光《疑孟》一条,谓王安石援据孟子大有为之说,欲神宗师尊之,故司马光著此书,以明《孟子》未可尽信。其说未见他书。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王安石喜好《孟子》,自作《孟子解》,其子王雱与其门人许允成皆为之注释。盖唐以前《孟子》皆入儒家,至宋代乃尊为经书,元丰末年又追封孟子为邹国公,建庙邹县,皆王安石所为。白珽谓司马光《疑孟》实由王安石异议相激而成,确为新论。书中亦有可供商榷之处,如谓“皎然铜碗”为《龙吟歌》咏房琯事,诗家未有引用者,不知李贺《昌谷集》中实有假龙吟歌:谓“匡谬正俗”为颜真卿作,不知实出颜师古;文中子李德林一条,乃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之语;辨常仪占月一条,也是史绳祖《学斋占毕》之说,不免疏舛或因袭。大体看来,可取者为多,足资治文治史者参考。今传本主要有《四库全书》、《知不足斋丛书》、《武林往哲遗箸》、《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本。

猜你喜欢

  • 改堂文抄

    二卷。清唐绍祖(1669-1749)撰。绍祖字次衣(一作赐衣),号改堂。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官知湖州府,入为刑部员外郎。绍祖少师姜宸英,登第出于李光地之门,故其文苍劲

  • 山河舆地考

    十九卷,末一卷。明程禹谟纂。明抄本。卷一总目;卷二历代总图;卷三皇明总图;卷四北直;卷五江南;卷六山西;卷七山东;卷八河南;卷九陕甘;卷十浙江;卷十一江西;卷十二湖广;卷十三四川;卷十四福建;卷十五广

  • 汀州府志

    四十五卷,首一卷,清曾日暎修,李绂纂。曾日暎,字艺田,江西南昌人。乾隆十三年(1748)任汀州府知府。李绂,临川人,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曾日暎任知府后,以志乘自明崇祯十年修后一直未修,于是开局重修

  • 小酉腴山馆诗钞

    二卷。《补录》一卷。清吴大廷)生平详见《小酉腴山馆文钞》)撰。该诗钞卷末有吴大廷于咸丰十年(1860年)自作的跋,自己认为平生学诗有三变,前期好格律,重形式;中期则注重情感表达;后期则重理性。诗的主要

  • 古写隶古定尚书残卷

    一卷。本书为《隶古定尚书》的残卷,发现于敦煌石室之中。共有《周书》中之《洪范》、《旅獒》、《金縢》、《大诰》、《微子之命》五篇,中间有些残佚现象。以现存者与《史记·宋世家集解》所引孔《传》相校,二者基

  • 书传洪范考疑

    一卷。明吴世忠撰。其生卒年不详。世忠字懋贞,又字彦贞。金溪(今属江西省)人。明代学者。弘治三年(1490)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再迁吏科左给事中,擢湖广参议,坐事降为山东佥事。正德四年(1509)召为光

  • 邵村学易

    二十卷。清末民初张其淦撰。张其淦字豫泉,号邵村,广东东莞人。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作者认为《老子》中所讲的“道”即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相传之道,与《归藏》所讲首坤之义相合

  • 印典

    八卷。清朱象贤撰。朱象贤号清溪,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它不详。此书采录印玺故实及诸家论说。分十二类,为原始、制度、赉予、流传、故实、综纪、集说、杂录、评论、镌制、器用、诗文。后有康熙六十一年(172

  • 退思易话

    八策。清王玉树著。王玉树字廷桢、安康人。此书第一策为汉学,第二策为古义,第三策为宋学,第四策为图书,第五策为诸儒诠释,第六策为各家异说,第七策为篇章,第八策为字句。全书抄取汉、宋诸家易说,分其源流,考

  • 陆氏传家集

    四卷。附《陆氏先德录》一卷。清陆乃普(1812-1889)辑。陆乃普,字秋丞,一字南临,晚号鸭阑旧主,江苏吴江人。国学生,以军功起家,早年于嘉咸间入清将胜保、多阿隆幕下,参赞军机,累战太平军、稔军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