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离骚笺

离骚笺

二卷。清龚景瀚(1747-1802)撰。龚景瀚,字海峰,闽中(今福建闽县)人。乾隆进士,官至兰州知府。著作有《澹静斋诗抄》、《离骚笺》。龚氏有感于王逸、洪兴祖、朱熹之注偏重于“随文训诂,未能贯通其意义也。”所以要“笺其大义脉络”,认为《离骚》的脉络结构“井然如丝联而绳贯也”(《自序》)。书前有作者自序,次为正文,书末有《通论》。每句下多采用王、洪、朱诸说注释,亦引邵璜、吴仁杰诸家说,时加按语。每章每节,均归纳大义。此书主要特点是注重对《离骚》整体的把握。作者认为《离骚》体现了屈原丰富、复杂的斗争经历,炽烈、坚贞的爱国激情,而这又贯穿全诗的各章节之中,故以此为中心,诠释《离骚》。龚氏将《离骚》分为三大节(“乱曰”除外),每节为若干小节。小节、大节都是诗歌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揭示首尾,大、小节之间的有机联系。如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作者认为表明屈原为楚后裔,暗示宁死不忍离去之意;篇末则写“临睨夫故乡”不忍去而止,作到与起者呼应。此类章法分析,甚为精到。另外,从《离骚》本诗入手,深入揣摩,再结合《史记·屈原列传》,认为诗写于怀王未返,顷襄未立之时,不但考证精确,也令人信服,已成一说。在训诂方面时有所得。如“孰云察余之中情”之“余”所指,王、洪、朱等诸家,不是含混其词,就是认为屈原自言,皆不可通。而龚氏认为“余,指屈原也,亲之故,‘余之’此亦女媭之言”。此解甚合情理。书中也有失误之处。如用朱熹的赋比兴之法,认为“乱曰”如诗之小序;在词义解释上亦有牵强之处,如将“指西海以为期”解为秦在楚之西,知楚必为秦所灭,观于西表明楚将必亡。版本有: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澹静斋刊本,清华大学藏。清抄本,福建图书馆藏。道光六年(1826)《澹静斋全集》本,光绪三年(1877)崇文书局《三十三种丛书》本。上海文瑞楼石印《离骚三种》本。吉林省图书馆藏。

猜你喜欢

  • 名臣碑传琬琰集

    一百零七卷。南宋杜大珪编。杜大珪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光宗时乡贡进士,生卒年不详。本书成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是从诸家别集及实录、国史中辑录出二百二十一中大臣的传纪资料,上起太祖建隆、乾德,下迄

  • 春秋或问

    ① 二十卷。附春秋五论一卷。吕大圭(生卒不详)撰。吕大圭字圭叔,号朴乡,南安(治今江西大余)人,宋代经学家。淳璠进士,官至朝散大夫,行尚书吏部员外郎,兼国子编修,实录检讨官,崇政殿说书。出知漳州军、节

  • 方言别录

    二卷。亦名《唐宋元明方言》、《国朝方言》,清末张慎仪撰。为《续方言新校补》的续补之作。辑录唐以来见于载籍的方言语词、方音资料,语词达一千三百多条。取材范围广泛,征引遍及经传子史小学著述及诗文杂记,凡三

  • 会昌一品集

    二十卷。《别集》十卷。《外集》 四卷。唐李德裕(787-849)撰。李德裕生平详见《次柳氏旧闻》(辞目)。此集又称《李文饶文集》、《李卫公文集》。分为三集,《会昌一品集》二十卷,载武宗时册令、典诰、奏

  • 翼駧稗编

    八卷。清汤用中撰。汤用中字芷卿,武进(今江苏武进)人,生卒年不详,清道光十九年(1839)举人,从该书卷二内容可知他是赵翼的外孙。该书为笔记小说,仿《阅微草堂笔记》笔法,分条记事,涉及名人轶事、乡里传

  • 愚谷丛书

    见《拜经楼丛书》。

  • 夷白斋诗话

    一卷。明顾元庆(详见《云林遗事》)撰。是编论诗,多隔膜之语。如秦韬玉诗:“地衣镇角香狮子,帘额侵钩绣辟邪”,可谓寒酸穷眼。顾元庆却称其状富贵之象于目前,品题殊误。所录之诗,多猥琐。至议蔡邕《饮马长城窟

  • 春秋宗经录

    十四卷。清杨丕复(详见《仪礼经传通解》)撰。该书意在革除前人违经从传、轻经重传之弊,折衷《春秋》三传之说,而以经文为主,对前人的某些观点有所驳正。该书有嘉庆四年杨彝珍校刊本。

  • 规左一隅

    三卷。清管干珍(1734-1798)撰。干珍字松厓,江苏武进(今属江苏省)人。著有《松厓诗钞》三十八卷、《松厓文钞》、《诵诗一隅》四卷、《旧雨集》八卷、《乐府源流》八卷、《明史志》三十六卷、《玉书》三

  • 性理谱

    五卷。清代萧企昭撰。萧企昭字文超,汉阳(今属湖北)人,顺治贡生。尊尚朱熹学说,极力诋斥王守仁学说,著有《客窗随笔》、《暗修斋日记》、《杂笔》等。作者逝后,其兄萧广昭把他的著作汇成一集,定一总名即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