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经史答问

经史答问

四卷。清朱骏声撰。首有其子孔彰序,称骏声少从钱竹汀游,故往往述其语。又与朱右曾友善,右曾著《逸周书集训》,尝与商订。后与汪文台、俞正燮、程鸿诏及弟子程朝钰等质疑问难,有《经史答问》一编,乱后颇有散失,今存四卷等等。按,其书经史杂厕,没有次序。大约解释经义的占十之七八,而《诗》较多,《礼》次之,《易》又次之,其他经书偶尔涉及而已。用问答的形式阐发疑义,有时引用他人成说,而不言所出。有的解说很恰当,有的则沿误而不知。例如,“小人反中庸”,谓“反”当训“复”,读如反古之道、反身不诚之“反”。盖君子是生知一等,小人是困知一等,举两端以包中人,即性近之谓。“子路终身诵之”,谓“终身”上当脱一“请”字,不然,一时之语何由知其终身?“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谓“养”字作“”,主服勤之义。“王者之迹熄”,谓“迹”乃“”字,“”即所谓“遒人”“逌人”“行人”,即采诗的人。对于“《诗·邶风·燕燕》”,则认为庄姜所作近似。是年三月十七日,州吁弑完,则戴妫之归必在春夏之交。“不属于毛”,则谓“毛”为“表”之误字。“浅则揭”,则谓“揭”读为“竭”。竭,负举也。褰其裳,耸其肩,高其足趾,趋而涉之,如负举物然。“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谓“与”当读与“欤”,绝句。这些条,引义都较确。“实始翦商”,谓“翦”为“前”之借字。前,先也,犹曰德胜于商。这亦可备一说。其他如‘子思之哭嫂也为位’,谓子思岂有兄,疑是原宪。亦可备考。又如引《管子·中匡篇》“施伯谓曾侯曰:‘管仲,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以证孔子管仲器小之叹。引《逸周书·寤儆篇》“周公不骄不吝,乃无敌”,以证孔子“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之叹,以见孔子有为而发。这些也都可取。但认为“索隐行怪”是“索,空也,所谓纯盗虚声音”的意思,话虽可通,但春秋时尚无此类之人。又斥郑笺关于“亦既觏止”为媾精,“言从之迈”为自杀,“永矢弗谖”为不忘君之恶等观点为有害于义,这也未免迂固,先儒已多辨之。至于所举古文尚书十二伪证,则完全沿袭了阎惠的观点,尤不足论。卷四有校释《图书集训》诸条,序已提到。有光绪二十年刊本。

猜你喜欢

  • 词致录

    十六卷。明李天麟编。李天麟,北京大兴人。生卒年不详。万历八年(1580)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巡按浙江。本书皆载词命之文,分制词、进奏、启札、祈告、杂著五门,中又各分子目。所采上自汉、晋,下迄于宋。但意

  • 周易解尚书

    一卷。清范士增撰。此卷为范士增以《周易》来解释《尚书》者,如范士增以《周易》中的“天下文明”解《尚书》中的“光被四表”;以“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解释“在璿机玉衡以齐七政”;以“小惩而大诫”解释“扑作官刑

  • 本事词

    二卷。清叶申芗(生卒年未详)辑。叶申芗著有《闽词抄》。本编乃模仿孟棨《本事诗》的体例,专门记载有关词作的本事。上卷记唐、五代、北宋事,自白居易为吴二娘制〔长相思〕始,以僧仲殊咏投牒妇人〔踏莎行〕止。下

  • 申子

    一卷。周申不害(约前385-前337)撰。清马国翰辑。申不害,战国时郑国人,曾任韩昭侯的相十五年,主张法治,重视“术”,强调加强君主专制。《史记·老子申韩列传》称有《申子》二篇,《汉书·艺文志》称六篇

  • 文照堂四书字音辨

    一卷。清于光华(详见《四书句读辨》)录。是书认为四书白文朱子未注音声,坊本每为妄增。如在邦必闻的“闻”字,庶民去的“去”字,使养其老的“养”字,皆为增音去声之类,多有舛讹,因而作是书正之。辨字释音,均

  • 咽喉脉证通论

    一卷。不著撰人。旧传宋有异僧,寓居杭州千佛寺,遗此书而去。据书中内容推断,当作于元明之际。此书首列总论,次及通治用药,用药禁忌,丸散方药,共四则。书中将诸种喉疾分为十八证:锁喉、重舌、气痈、乳蛾、弄舌

  • 六离合释法式

    一卷。不著撰人。《六离合释法式》一书,明清藏经都附于明普泰所著的《八识规矩补注》之后,虽称补注,但名实不符,只有正文,却不见有什么作者补注。考其内容及文笔风格,“其文不类初唐人之作”。也与玄奘所学法派

  • 春秋诸国统纪

    六卷。目录一卷。元齐履谦(1263-1329)撰。齐履谦字伯恒,大名(今属河北)人,元代经学家、天文学家。齐氏幼通算术,自星历生累迁授时郎、秋官正。泰定中曾以太史院史奉使宣抚江西福建,所以罢免贪官污吏

  • 明官制

    五卷。不著撰人名氏。本书备录明代直省各府、州、县文武官员之品秩、职掌,以及各州县道里远近、编户多寡、到任期限。皆取材于《明会典》及《一统志》各书。盖坊间所刊刻,以便仕宦之检阅,实为资料汇编,然有实用价

  • 阳城县志

    ①十六卷。清杨善庆修,田懋纂。杨善庆字必干,湖南兵阳县人。举人出身,乾隆十七年(1752)任阳城知县。按阳城县志,自创修于明嘉靖后,入清以来,顺治一修,康熙二修,此为三修。此书为四修。《阳城县志》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