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肇庆府志

肇庆府志

①三十二卷,清史树骏修,区简臣纂。史树骏,号庸庵,江南武进(今江苏武进)人,进士,康熙八年(1669)任知府。区简臣,广东高明人,进士。府志始创于明正统五年(1440),其后至崇祯六年(1633)陆鉴等续纂之。明代郡志,入清后已荡然无存。史树骏上任后,网罗搜集旧志,康熙十年(1671)仲冬,乃得陆太鏊刻本。取而阅之,未成书,喜为标目,有传有表,有纪有志,议论虽多,考核未尽,事多舛互,编次失伦,所收艺文,半于卷帙,未免滥觞之泛,于是咨之故考,考之令甲,考证舛误,补编为三十二卷,历五月而书成,文减于前,事增于昔。《肇庆府志》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全书三十二卷,十九门,分为:卷一图像,卷二沿革,卷三星野,卷四至卷五舆地,卷六建置,卷七至卷八秩官,卷九至卷十二赋役,卷十三学校,卷十四选举,卷十五兵防,卷十六水利附灾祥,卷十七祀典,卷十八至卷十九名宦,卷二十人物,卷二十一岁时附风俗,卷二十二物产,卷二十三仙释,卷二十四杂志,卷二十五至三十二艺文。此志不足之处为艺文门,采录诗文多达八卷,未能删汰繁芜。该志尚有康熙五十八年(1719)增刻本流行于世。② 二十二卷首一卷,清屠英修,江藩、胡森、黄培芳纂。屠英,直隶和州(今安徽和县)人,进士,道光二十年(1840)任肇庆知府。江藩见《广东通志》。道光三年(1823),知府夏修恕聘江藩、胡森等人纂辑府志,适逢《广东通志》初成,各县志多重修,为修府志提供参考,但未成离任。九年(1829)知府珠尔杭阿聘黄培芳等人,设局续修,继前任未竟之志,历八月修成,十年(1830)脱稿。十一年(1831)屠英接任,志雕板未竣,又作补充。凡建置、职官、选举、节考有应增者,一一补辑,因正本久已缮定,自道光十年冬起至十三年春止,增入者另载续篇附列各门之末。此书从纂辑到刊刻成书,达十年之久。《肇庆府志》道光十三年(1833)刻本,此志以旧志为底本,补缺订讹,增所未备。凡所采辑,悉注出处,仿阮元《广东通志》。赋税盐法,今昔不同,以近年司册为准,仍条列旧志,以备稽考,职官选举,俱仿史例立表,傍行斜上,以便观览。沿革附表,艺文专载书目,分经史子集。其它诗文,有关地志者,甄附各门,亦不滥登。金石足资考证,可订史册之误。水利篇载述特详。全志简而赅,详有法,踵事增修,润色鸿业,为善本。该志尚有光绪二年(1876)刻本。

猜你喜欢

  • 周铜鼓考

    一卷。马衡撰。马衡(1881-1955),金石学家、考古学家。字叔平,浙江鄞县人。1922年任北京大学考古研究室主任,1925年以后任故宫博物馆副馆长、馆长。1952年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马

  • 历代河防统纂

    二十八卷。清陈璜撰。陈璜,字天裔,秀水人。幼年好读书,学无不窥。精于地理方舆,而尤专河事。康熙十四年(1675)陈璜参与修建翟家坝至高家堰长一万六千丈之河堤。其积极筹划,力排众议,于河堤之修成有大功。

  • 马氏文通

    见《文通》。

  • 春秋困学录

    十二卷。清杨宏声撰。宏声字拔斋,柏乡(今河北柏乡)人,乾隆辛未(1751)进士,官江苏金山县知县。该书大旨尊奉朱熹“《春秋》一经,为王道正纲纪”一语,对《公羊传》、《穀梁传》以及程氏传、苏氏传研究较深

  • 遂宁县志

    ①十二卷首一卷,张松孙等修,寇赉言等纂。遂宁县志创于明嘉靖时期,后因战乱散失。清代张文端遍访故老,广搜典籍,又重新纂辑。乾隆八年(1743)县令田朝鼎复为增辑,视旧志加详,分门凡三十六类。又四十二年,

  • 曝书亭集外稿

    八卷。清朱彝尊(1629-1709)撰。其生平详见《南车草》辞目。是书内容,第一卷为乐府、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乐府,辑《杨白花二首》、《登高邱而望远海》、《女耕旧行》等十六首;五言古诗,辑《猗兰篇寄题

  • 篑斋杂著

    一卷。明陆垹(生卒年不详)撰。陆垹,字秀卿,嘉善(今属浙江省)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河南。著有《陆篑斋集》、《篑斋杂著》等。此书为作者之笔记,分太极存疑、仁字说、忠贤奇秘、

  • 蒙训

    一卷。清杨庆(详见《古韵叶音》)撰。此书共分十九个门类,皆采拾论述前人如何崇奉封建礼教、佛家戒律清规,将自己的言论行动,分成善恶两类,逐日登记,借以考验功过,祈求上天护佑。认为世间确有神灵,只要虔诚地

  • 四书辑释大成

    不分卷。元倪士毅撰。首有凡例,次引用姓氏书目。先是士毅之师陈栎撰《四书发明》,同时胡炳文也撰《四书通》。栎殁,士毅继承师业,以陈说为主,胡说不全录,别增入朱子文集、语录、辑略、集义。旁及诸家所引之说。

  • 观我堂摘稿

    十二卷。明李材(约1575年前后在世)撰。李材,字孟诚,江西丰城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官累云南按察使等。著有《李见罗书》。官巡抚时,其毁参将署为书院,致激起兵变。后云南巡按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