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诗集传

诗集传

① 二十卷。苏辙(1039-1112)撰。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十九岁与兄苏轼同登进士。熙宁三年(1070)致书王安石,激烈批评新法。后历任御史中丞,尚书侍郎等职,执掌朝政。晚年在颍水定居,过田园隐居生活。苏辙的思想有着其父苏洵、其兄苏轼的深刻影响,崇尚儒学,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文风格汪洋淡泊,透露出秀杰深醇之气。《六国论》、《三国论》为他史论的代表作。在写作理论上,继承曹丕文气说,主张养气不仅在于内心的修养,更在于有广阔的生活阅历。苏辙著述较多,除《诗集传》外,有《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八十四卷)、《栾城应诏集》、《春秋集解》、《孟子解》、《论语拾遗》、《古史》、《龙川略志》、《道德经解》等并传于世。《诗集传》,又称《苏氏诗集传》、《颍滨先生诗集传》,为宋代首开疑序之风的代表作之一。苏氏在《诗集传·自序》中认为《小序》“反复繁重,类非一人之词。凡此皆毛氏之学而卫宏之所集录也。”由此提出《小序》的首句为子夏所作,其下为毛氏门人所作,并由东汉时人卫宏所集录的说法。后世广泛流传的《诗序》非一人所作之说,实从其说而来。唐人成伯瑜《毛诗指说》已有《小序》首句为子夏所作之说,苏氏可能有所继承,但苏辙之说从整体上不同于成伯瑜,而且有更充分的理论根据。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苏辙之说“不为无见”,“不为无征”。苏辙之说对后代说《诗》很有影响,南宋程大昌《诗论》、李樗、黄櫄《毛诗集解》均有承袭。《诗集传》的体例也有独到之处,只录并只解说《小序》首句,删汰以下余文。一诗一解,先释语词,再解章意与诗旨。不录他说,只断己意。全书简洁明净,便于阅读与研讨。书中许多见解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认为十五国风的排列是以“亡之先后”为顺序,可谓独创。在词章和章法的诠释上也有精到之处,一些有关诗作历史背景的考订也见功力。但从总体上看,仍囿于《诗序》的说诗体系,仍是王者之化、后妃之德。甚至把许多爱情诗说成是讽刺诗。书中还不时透露出对妇女的轻视,书中个别诠解不仅穿凿附会,甚至是荒谬的。该书在南宋有较大影响,《吕氏家塾读诗记》、《诗补传》、《诗缉》等著作多次采录其说。由于到明代才出现较少的刊本,从而影响其对后代的流传。版本有《颍滨先生诗集传》十九卷,明刊两苏经解本。《诗集传》二十卷,明焦氏刊本。② 二十卷。朱熹(详见《周易本义》条)撰。朱熹早年解释《诗经》,遵循毛、郑之说,著《毛诗集解》(已佚)。后改从郑樵废序之说,于淳熙四年写成《诗集传》。《集传》解诗,分章注释,先标赋、比、兴,再进行字义释解,然后通释章内大意。注音夹于句中,篇末点明诗旨,品评泛论。篇首《诗集传序》总论诗歌的产生,风、雅、颂之不同,《诗经》的作用等。《诗集传》在欧阳修、苏辙等人所开辟的道路上,对《诗序》进行了全面地批判,但它与郑樵、王质不同,在批判中继承了其合理的成果,从而使它成为一部影响深广的集大成著作,被誉为《诗经》研究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书中肯定了爱情诗的存在,肯定了“以义兴师”的战争诗的价值,都是前人未曾论及的。《诗集传》表现了朱熹独到深刻的文学眼光,认为风诗大多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的民歌,不止是正确揭示了风诗的特点,而且敢于承认在儒家经典中有着“里巷歌的存在,在对民间文学充满偏见的封建时代尤显难能可贵。《毛传》标赋、比、兴,虽有开创之功,但那是为以史证诗服务的,而朱熹则着眼于艺术手法的运用和概括。书中还表现了朱熹治学上的求实精神,弄不明白的就注上缺疑。全书简明扼要,文字浅显,体制完备,适合各阶层的需要。由于朱熹是正宗的道学家,从而给他的研究带来很大的局限,从思想实质上讲,跟汉代《诗经》学没本质区别,他虽然肯定了爱情诗的存在,却认为都是“淫诗”,对反映被压迫阶级心声的诗歌更是极尽歪曲之能事。他批判《诗序》,许多地方又沿袭《诗序》之说,如“风雅正变”,“后妃之德”等。朱熹注意韵读,可采用的“叶音”方法极不准确,因而受到了清代音韵学家的批评。《诗集传》对后代的影响时间既久,范围也广。元、明两代多次科举考试科目中的《诗经》部分,都是指定《诗集传》为主要参考书。清代康熙年间编辑《钦定诗经传说汇纂》也是以它为“蓝本”。现存善本有《诗集传》二十卷,宋刊明印本,藏于北京图书馆。《诗集传》二十卷,序一卷,图一卷,纲领一卷,共六册,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此外有《四部丛刊》本、《诗集传》八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据原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重印本。

猜你喜欢

  • 道藏

    一千四百七十六种,五千四百八十五卷。无编辑者姓名。道家经典之汇集,始于六朝,汇辑成“藏”,则在唐代开元中。藏经刊印始于宋徽宗年间的《万寿道藏》,后来金元各藏均以此为蓝本。明代《正统道藏》一千四百二十六

  • 蠖斋诗话

    二卷,清施闰章(1618-1683)撰。施闰章字尚白,号愚山,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其生平详见《青原志》辞目。此集属于“偶然札记”(《四库全书总目》)之作,书中记载有关诗歌的九十二则随笔,往往由事及诗

  • 大易蓄疑

    七卷。清刘荫枢撰。刘荫枢字乔南,韩城人。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至贵州巡抚。该编采用王弼本,只有六十四卦而《系辞》以下则无。其说多采用朱子《本义》而小有变动。但措词蹇滞,大多数都不能自圆其说。《

  • 魏子

    一卷。汉魏郎撰。其生卒年不详。清马国翰辑。魏郎字少英,后汉上虞人。从博士郤仲信学《春秋图纬》,又诣太学受《五经》。累官尚书。为八俊之一,时称天下忠贞魏少英。因党议免官,著书数篇,号魏子。《隋书·经籍志

  • 周易传义附录

    十四卷。宋董楷撰。楷字正翁,号克斋,生卒年不详,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据《宋元学案》卷六五《木钟学案》载,其人为御史亨复之子,户部侍郎朴之弟。登天文祥榜进士。初为绩溪簿,直冤狱、赈饥馑、修城捍水,

  • 健锐云梯营营制规章

    一卷。清伊铿额纂。伊铿额,字华亭,姓吴扎库氏,满洲镶红旗人。官健锐云梯营前锋参领。健锐云梯营,俗简称健锐营,乾隆初建在京西香山脚下,练习云梯火枪、驰马跳驰、飞鞭武刀、水战驾驶等。是书即是把自乾隆十五年

  • 学言

    ① 见《圣学宗要》。② 三卷。清白允谦(生卒年不详)撰。白允谦字子益,阳城(今属山西)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中进士,任庶吉士。入清,授秘书院检讨,官至刑部尚书。此书皆为讲学的语录,上卷五十九条,

  • 四六丛珠汇选

    十卷。明王明嶅(约1593前后在世)编。王明嶅,字懋良,福建晋江(今泉州)人。生卒不详。万历七年(1579)举人。官至宁波府(今宁波等地)通判。宋叶适所编《四六丛珠》凡四十卷,见于《千顷堂书目》,明时

  • 按节坐功法

    旧本题宋陈抟(详见《河洛真数》)撰。古人研究养生,或强调屈体劳形进行运动,或主张存思观想,或讲求坐卧调神理气、方法不一。还有的主张按月之圆缺、晦朔弦望等不同的月日及子午卯酉十二辰进行修炼。《按节坐功法

  • 十地经论义记

    二十四卷。隋代释慧远撰。慧远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义记》条。《十地经论》为天竺僧人世亲所作。内容是解释《华严经》中的《十地品》义。汉文译本由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同译,佛陀扇多传语,于508年译出。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