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重修襄垣县志

重修襄垣县志

①十卷。清袁良修,杨彬、刘纂。袁良字万贞,号利亭。山东禹城县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四十二年(1703)任襄垣县知县。在任期,清廉自矢,爱民课士,惠恤有方,绅衿商民,会刻石记德,载入本志艺文志。按襄垣志旧无单本,仅附于明弘治八年知州马暾纂修《潞州志》后,至明隆庆间,方为创修,历数任知县始成,后经一百四十余年始有此书续补。《重修襄垣县志》康熙四十五年(1706)刻,五十年(1711)增刻本。全书十卷,分为:卷一舆地志:图绘、沿革、星野、疆域、里镇、风俗、物产;卷二建置志:城池、公署、官秩、街市、坛壝、桥梁、武备;卷三典礼志:儒学、礼典、公式、乡饮、宾兴;卷四食货志:户口、田赋、徭役;卷五官师志:封建、知县、县丞、主簿、教谕、训导、典史、驿丞、宦绩;卷六选举志:貤赠、家世、进士、举人、贡士、例贡、吏仕、武职;卷七人物志:乡贤、流寓、耆旧、孝义、节烈、仙释、方技;卷八形胜志:山川、井泉、古迹、庙貌、寺观、丘墓、城垒;卷九外纪志:祥瑞、灾祲、杂述;卷十艺文志:诏谕、世家列传、序、书、碑记、赋、七言古、乐府歌行、五言古、五言律、七言律、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铭、赞。此编条目清晰,旁搜博采,大体称善。其特点有二,一是旧志在城池、公署内辄载碑记,山川、桥梁等内即载有诗文,类目混淆。此编则以碑记、诗文归艺文志,使条目清晰;二是沿革目中,旧志仅寥寥数行。襄邑为郡为州,由来茫然,此编特仿《史记》作年表,不致年代舛错,又使读者了若指掌。②八卷。清李廷芳修,徐珏、陈于廷纂。李廷芳字彤华,号鹤亭。四川长寿县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原署江苏松江府川沙同知,实授赣榆县知县,乾隆四十四年(1705)调任襄垣知县。襄垣志书,据本志所载旧序,有隆庆间方为纫创修,其后有康熙四十五年知县袁良续修,此志为三修。《重修襄垣县志》乾隆四十七年(1782)刻本。此志基本承袭袁良志而作,纲举目张,体例严谨,堪备稽阅。其长有二,一是旧志体例行文,往往有疏舛之处,此编多为订正;二是旧志多谬踵舛,如慕容赤土剖心,石勒屠刘聪家等类,此编校訾列传,一一订正,或另为考辨,一人一事,必求其实而后止。此志尚有光绪六年(1880)增补重印本刊行于世。

猜你喜欢

  • 墨隐斋法帖

    八卷。清孔继涑书孔昭薰刻。嘉庆二十三年(1818)勒成。孔昭薰为孔广廉之子,孔继涑之孙,孔氏三代皆刻帖。此帖比孔广廉所刻孔继涑书为多。孔继涑得张得天所传笔法,悬臂作书,即使蝇头小字,也必悬臂书之。有曲

  • 史纠

    六卷,明朱明镐撰。明镐字丰芑,太仓(今江苏常熟、嘉定一带)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该书考订诸史书法之谬及其事迹之抵牾,上起《三国志》下讫《元史》,各为一编。篇末附《书史异同》一篇、《新旧唐书异同》一卷

  • 沈文节公事实

    一卷。清沈守廉,编撰。守廉清末浙江海盐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是书记其父沈炳垣事迹。炳垣,字紫卿,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官至右春坊右中允。咸丰五年(1855)至广西督学,道径梧州时遇难。诏赠内

  • 六义图解

    一卷。明王应电(其生平未详)撰。所谓六义,即六书。此书以图解的形式说明六义的相互关系与演进过程。其排列顺序是,先象形,次指事,次会意,次转注假借,次谐声。按六书之名,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释之者

  • 李文公集

    十八卷。唐李翱(772-841)撰。李翱谥号为文,后世称为“李文公”。生平详见《论语笔解》(辞目)。此书版本较多,据《新唐书·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载均为十卷,而陈振孙《书录解题》则称有“蜀本,分

  • 青芙蓉阁诗钞

    三卷。清陆元鋐(生卒年不详)撰。陆元鋐字乡石,浙江桐乡人,生平事迹待考。《诗钞》序中称“乡石先生校书秘阁……出典大郡”,可知其人曾任职于京师,后转任地方官。人评其《诗钞》:“体裁毕备,风神多姿,其逸也

  • 翠屏集

    四卷。明张以宁(1301-1370)撰。张以宁,字志道,福建古田人。人称翠屏先生。元泰定中举进士,初授黄岩判官,后进六合尹,坐事免官,滞留江、淮10年。元末征为国子助教,累至翰林院学士,知制诰。洪武二

  • 诚斋录

    四卷。明朱有燉(1379-1439)撰。朱有燉为明代诗文、戏曲作家。号诚斋,又号锦窠老人、全阳翁。周定王长子,太祖孙。洪熙元年(1425)袭封为周宪王。有墩生于承平之年,奉藩多暇,又勤学好古,故书艺、

  • 周翰林近光集

    三卷。《扈从诗》一卷。元周伯琦(1298-1369)撰。伯琦字伯温,号坚白居士。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博学多才。累官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监察御史。元顺帝时,伯琦以文章知遇,出入宫廷。于是裒录所作。此集

  • 杂字韵宝

    五卷。明杨慎撰。杨慎事迹见“俗言”。是书依平水韵,取奇僻之字分韵隶之。其所取材,经史之外,鼎彝铭文、石鼓文、《说文》古文籀文、汉隶魏碑以及《文选》、《方言》、《广雅》、《释名》、《素问》、《太玄》之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