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诗词古文>程钜夫生平

程钜夫生平介绍

程钜夫(1249年—1318年),初名文海,因避元武宗海山名讳,改用字代名,号雪楼,又号远斋。建昌(今江西南城)人,祖籍郢州京山(今属湖北)。元朝名臣、文学家。程钜夫少与吴澄同门。南宋末年,随叔父降元,入为质子。因受元世祖赏识,累迁至集贤直学士,并参与编修《成宗实录》、《武宗实录》。延祐五年(1318年)去世,年七十。泰定二年(1325年),追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号“文宪”。程钜夫历事四朝,为当时名臣,其文章雍容大雅,诗亦磊落俊伟。有《雪楼集》三十卷。>>查看程钜夫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仕途开端

  程钜夫的祖先自徽州徙郢州京山。程钜夫五岁就学,由于长辈谆谆教诲,家学渊源深厚,他从幼年时代开始就显得出类拔萃,文思敏捷,过目成诵,十七岁开始从学于龙渊先生胡自明,十九岁开始游学于临川临汝书院,从学于徽庵先生程若庸,和翰林学士吴澄是同窗,都是教育家李燔的三传弟子。

  叔父程飞卿于宋恭宗德祐元年(1275年)任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县)通判,程钜夫随其叔父来南城寄居。

  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将攻南城,程飞卿献城降元,因程钜夫是叔父的嗣子,作为人质进京。

  至元(1264年—1294年)年间,授宣武将军、管军千户。元世祖忽必烈曾召见他,问他南宋贾似道为何许人。他应对极详,忽必烈甚喜;忽必烈让他书写笔札以观其才能,他立即写了二十多幅笔札呈上,忽必烈很惊奇,问他担任何职,他禀告说是一千户。忽必烈对近臣说:“朕观此人相貌,已应贵显。听其言论,的确聪明有见识,可安排为翰林。”不久,求相火礼霍传旨召他至翰林院,因见他年轻,就任命他为应奉翰林文字。忽必烈嘱咐他:“从此国家政事得失,及朝臣邪证,都应该为肤言之。”他顿首谢恩说:“臣本疏远之臣,蒙陛下知遇之恩,敢不竭力以报答陛下。”程钜夫耿直敢言,深得忽必烈信任。不久后,升为翰林修撰,再任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

  展露头角

  程钜夫是元朝开国以来最先得到重用的南人之一,这与其机遇、才能、忠诚、通晓典章制度,且又熟悉江南情况、能与南宋遗民沟通感情是分不开的。

  当时元朝廷将人分为五等,一为蒙人,二为鲜卑人,三为色目人,四为汉人 (中原一带汉人),五为南人,即江南一带的汉族人,本来南方汉人文化程度较高,但因原在南宋境内,元朝政府就有意去压制、歧视。

  为改变这种局面,至元十九年(1282年),程钜夫奏陈五事:

  一、取会江南仕籍;

  二、通南北之选;

  三、立考功历;

  四、置贪赃籍;

  五、供给江南官吏棒禄。

  这五件事是为了争取江南人与北方人有同等选拔提升的机会,享有同等待遇的权益,并制定章程,不管南人还是北方人,都应同样因功而获奖赏,因贪赃枉法而受惩罚。朝廷基本上采纳了他的建议。

  至元二十年(1283年),加翰林集贤院学士、同领会同馆。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他当面向忽必烈提出:“首先应兴建国学,请求派遣使者到江南去,搜访遗逸。御史台、按察司都应参酌使用南北之人。”忽必烈欣然同意了。次年,立尚书省,忽必烈下诏以他为参政政事,他一再推辞。忽必烈计划任命他为御史中丞,台臣说:“程钜夫是个南人,况且年轻,不可重用。”忽必烈大怒说:“你没有用过南人,怎么知道南人不可用。自今省部台院都必须参插用南人。”于是程钜夫仍以集贤直学士职,加拜侍御史台事,不久,朝廷派他奉诏往江南一带徵访贤能。

  起初,书写诏令都是用蒙古文字,自决定派人到江南搜访遗逸以后,忽必烈特地命令可以用汉字书写诏令。临行时对程钜夫说:“早就听说赵孟頫、叶李二人有名望,请务必招此二人来。”程钜夫到江南以后,除招致二人进京外,又举荐了余惩、万一鄂、张伯淳、胡梦魁等二十余人,均一一安排了台宪及文学之职。程钜夫回到朝廷后,将他在民间所看到的治政利病上奏给忽必烈,希望朝政有所改进,这在客观上,有利于阶级矛盾的缓和。由于推荐南人出仕的措施与他礼贤好士、兴儒重文的态度与行动,大大缓和了蒙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也使蒙人逐渐接受了汉人的高度文化。后来元朝廷能够恢复科举、编修图书等文教事业,莫不与程钜夫的意见有关。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元朝复设中书省,授程钜夫为参知政事,他坚辞不就。又命其为御史中丞,言官认为程钜夫是南方人又年轻,不宜重用。忽必烈斥之,并规定各部院必须选用南人。遂以集贤院直学士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程钜夫奉诏前往江南求贤,并以汉字书写诏书。经其荐举,赵孟頫、吴澄等二十余人均被安置台宪或文学之职。还朝,奏陈民间利弊五事;授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得授重任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丞相桑哥专权,法令苛急,四方骚动。程钜夫时任江南行台御史,他毅然入朝上疏,请求弹劝桑哥。他面见忽必烈,直言:“臣听说天子之职,最重大的事就是选择宰相。宰相之职,最重要的事就是迸贤任能,如果不以进贤为急务,只是用心事在增殖财货上,这就不是为上为德、为下为民之意。从前汉文帝向相国周勃问及刑狱与钱谷事,周勃回答不出来。推说,刑狱事应问廷尉,钱谷事应问治粟内史。汉文帝不悦,因为宰相要上理阴阳,下顺万物之宜,对外镇抚四夷,对内亲附百姓。这是宰相的职责。如今权奸用事,所任命的官员,大多是贪财邀利之人,江南一带,盗贼不断,就是因此之故。臣认为应罢除贪利之官,推行恤民之事,这对国家是大有好处的。”桑哥闻知大怒,将他竭留京师,不放回江南,并六次奏请杀他,忽必烈均未准许。

  至元三十年(1293年),程钜夫出任闽海道肃政廉访使。他兴办学校,注重教化,一时僚吏畏其严明的法纪,百姓爱戴这位慈善的长官。

  大德四年(1300年),调任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到任后,首先就整治了行省平章事家中一个祸害百姓的家奴,引起了震动,一时上下法纪肃然。其时,他注意选拔人才。如龙兴富城(今江西丰城)人揭傒斯,刻苦好学,这时正在漫游湘汉,程钜夫听说有这样一位好学的年轻人,立即召见他,诵其诗文,大加赞赏,经他推荐,揭傒斯出任国史编修官,累官至翰林侍讲学士,并在文史方面颇有成就。

  大德八年(1304年),程钜夫被拜为翰林学士,参与中书省议事。

  大德十年(1306年),因天旱时又突起风暴,星象有变。程钜夫应诏奏陈弭灾除害之策,他提出敬天、尊祖、清心、持体、更化五条。成宗认为很正确,加以采纳。其时云南省臣提出:世祖曾亲征云南,民众愿意在点苍山刻石以纪功德。成宗便令程钜夫撰文。

  大德十一年(1307年),程钜夫任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复留为翰林学士。成宗崩,他奉命修《成宗实录》。

  至大元年(1308年),《成宗实录》修成。次年,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闪电河北岸)。

  至大三年(1310年),程钜夫复任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调任浙江东海右道肃政廉访使,留为翰林学士承旨。

  皇庆元年(1312年),主修《武宗实录》。

  皇庆二年(1313年),程钜夫应诏上奏陈桑林六事,触件宰相意。次日,仁宗派近臣去安慰他说:“中书省集议,惟卿所言最恰当,以后望畅所欲言,不须顾忌。”于是诏程钜夫与平章政事(宰相)李孟一同议政。参知政事许师敬欲推广贡举法,程钜夫建议“经学当主程颐、朱熹传注”,“文章宜革唐宋宿弊”。于是,仁宗命令程钜夫起草诏令推行其主张。

  致仕归家

  皇庆二年(1313年)三月,程钜夫以老病求致仕还乡,末获准许。诏令由太医给药物治疗,安排他儿子程大本为郊祖署令,以便就近侍养。并时时派近臣去看望他,安慰他说:“卿乃是世祖旧臣,惟忠惟贞,其勉加餐粥,只是要稍留京师,以宽肤心。”后见他态度坚决,仁宗才同意。行前特授程钜夫光禄大夫,赠上尊称号,命廷臣以下官员至大都齐化门外饯别,并令行省等对程钜夫经常加以慰问。

  程钜夫先后得到世祖、成宗、武宗、仁宗四位皇帝的倚重,是元朝信任、重用的少数南方籍官员之一。

  延祐五年七月十八日(1318年8月14日),程钜夫去世,享年七十岁。

  泰定二年(1325年),追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号“文宪”。

主要成就

  文学

  程钜夫为四朝元老,四十余年间出入显要,朝廷典册多出其手,是元代前朝最主要的文臣之一。他以平易正大之学,振文风,作士气,为朝野视为楷模。《四库总目提要》一书中对程钜夫及其文章评价很高,赞誉他“宏才博学,被遇四朝,忠亮鲠直 ”,“文章亦舂容大雅,有北宋馆阁余风”,“其诗亦磊落俊伟,具有气格……古诗落落自将,七言尤多遒警。当其合作,不减元祐诸人”(指苏东坡、司马光、黄庭坚等人)。

  他曾主修《成宗实录》、《武宗实录》。著有《雪楼集》45卷(今存30卷),包括函诏制册文10卷,序记书文15卷,还有部分诗歌集,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精当,有很高的史料和文学艺术价值,为治元史者所经常引用。

  因病在家乡五年,他写了不少诗文颂扬家乡风物。其中《游麻姑山》中写道:“步人千峰紫翠间,清都境界异尘寮。龙鳞老木冰霜操,鸟爪仙人玉雪颜。台树古碑荒薛合,族幢微影白云间。丹成鸡犬飞腾久,空想丹炉炼火还。”格调高而不泛,情韵永而不匿。可见他有诗才,借为政事所累而名不彰。

  书法

  程钜夫善书法,《书史会要》称其“字体纯正,下笔暗合书法,亦工大字”。

猜你喜欢

  • 董纪

    董纪,明字良史,后以字行,更字述夫,号一槎,上海人。洪武(一三六八至一三九八)中任江西按察佥事。善草书。著西郊笑端集。《书史会要、大观录》

  • 曹勋

    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他的诗比较平庸,但有几首使金诗颇值得注意。

  • 张丹

    (1619—?)明末清初浙江钱塘人,原名纲孙,字祖望,号秦亭,又号竹隐君。美须髯。性淡泊,不乐交游,喜游览深溪邃谷。其诗悲凉沉远,尤长于五言古诗。与丁澎、陆圻等称西泠十子。有《秦亭诗集》等。

  • 张光纪

    张光纪,字肃仲,号小泉,青县半截河人(明初青县属河间卫),万历十九年(1591)举人,二十三年(1595)三甲第二百名进士,初授衮州府东阿县知县,得罪上司,调任信阳,郁郁而终。著有《晋中草》、《杜律评解》等。《张氏族谱》录其散句若干。

  • 王士点

    元东平人,字继志。王构子。始为通事舍人,历官至淮西廉访司佥事。有《禁扁秘书志》。

  • 周玉晨

    周玉晨,中国元代诗人,文学家。其代表作主要有:《十六字令》等。其中案词品卷一误作周邦彦词。代表作:《十六字令》,又名《苍梧谣》、《归字谣》,是字数最少的词牌。

  • 陆畅

    陆畅(约公元820年前后在世)字达夫,吴郡吴县(今苏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末年前后在世。初居蜀,尝为蜀道易一诗以美韦皋。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登进士第。时皋已没,有与之不悦者,诋所进兵器皆镂“定秦”字。畅上言“定秦”乃匠名,由是议息。为皇太子僚属。云安公主出降,畅为傧相,才思敏捷,应答如流。因吴语为宋若华所嘲,作《嘲陆畅》一诗。后官凤翔少尹。陆畅所作诗,全唐诗录存一卷。

  • 陈康伯

    陈康伯(1097年—1165年4月10日[1] )南宋大臣,抗金宰相。字长卿,一字安侯,江西省弋阳县南港口乡南山人。徽宗宣和三年进士。历官高宗参知政事、右相、左相、孝宗枢密使、左相兼枢密使。南宋时期金兵南下侵宋,陈康伯力主抗金,危难之际,他迎眷属入临安,荐虞允文参谋军事,在采石大败金兵。病死于京城任所,归葬于弋阳县新政乡九龙岗。宋高宗曾称赞陈康伯“静重明敏,一语不妄发,真宰相也。”宝庆二年(1226年),理宗图其像于昭勋阁,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 虞谦

    (1366—1427)明镇江府金坛人,字伯益。工诗画。洪武中由国子生擢刑部郎中,出知杭州府。永乐初,召为大理寺少卿。仁宗时为正卿。谳狱必求其平。卒官。有《玉雪斋稿》。

  • 李承芳

    李承芳,字茂卿,明代湖北嘉鱼人。举弘治三年(公元一四九o年)进士。官大理寺评事。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中进士。官大理寺评事。李承芳撰有东峤集十五卷,《四库总目》传于世。其弟李承箕,字世卿,明代隐士,文学上也很有成就。时人称此兄弟为“嘉鱼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