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诗词古文>李元纮生平

李元纮生平介绍

李元纮(?-733年),字大纲,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滑州(今河南滑县),唐朝宰相,殿中监李道广之子。李元纮本姓丙,曾祖时获赐李姓。早年历任泾州司兵参军、雍州司户参军、好畤县令、润州司马、万年县令、京兆尹、工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户部侍郎。开元十四年(726年),李元纮以中书侍郎之职拜相,授同平章事,并封清水县男。他担任宰相三年,因与同僚杜暹不和,被罢为曹州刺史,后又调任蒲州刺史,因病致仕。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李元纮病逝,追赠太子少傅,谥号文忠。>>查看李元纮的诗词古文

生平

早年经历

  李元纮年轻时谨慎笃厚,初授泾州司兵参军,后历任雍州司户参军、好畤县令、润州司马。他政绩突出,颇有声誉。

累职升迁

  开元年间,李元纮担任万年县令。他征发赋役,以公允著称,被擢升为京兆尹,并主持疏通三辅境内河渠。当时,王公贵戚都在渠岸建立碾硙,使渠水不能流入下游民田。李元纮命吏卒将其拆毁,使民田得到灌溉,深受百姓称颂。此后,他又历任工部、兵部、吏部三部侍郎。

  开元十三年(725年),户部侍郎杨玚、白知慎因失职被贬为刺史,唐玄宗让公卿大臣推荐可以接掌户部的官员。百官大都推举李元纮,唐玄宗便欲任命他为户部尚书,却因他资历浅薄,受到宰相的劝阻,只得授他为中大夫、户部侍郎。他上疏朝廷,陈奏时政得失,受到唐玄宗的表彰。

担任宰相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元纮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加银青光禄大夫,封清水县男。当时,京官职田被废置,便有朝臣建议在关中屯田,以充实国库。李元纮奏道:“边关百姓清闲,土地荒芜,以剩余劳动力耕种荒田,能够减少运输,充实军粮,因此设置屯田有益于国。但在关中,百官职田散居各地,百姓的私田都努力自耕,不能占取。如果设置屯田,就要公私相换,调发壮丁。调发劳役则家业荒废,减免租税则国赋欠缺,内地设置屯田,自古未有,恐怕得不偿失。”唐玄宗遂停止此议。

  此前,吴兢担任史官,编撰《唐书》、《唐春秋》,尚未完成便因守丧离职。他上疏皇帝,请求继续修史,唐玄宗便让他到集贤院撰书。开元十五年(727年),唐玄宗命张说致仕,并让他在家中修史。李元纮认为不妥,便提议让张说和吴兢同到史馆撰修国史,既可做到保密,又可避免资料丢失。唐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李元纮与同列宰相的杜暹关系不睦,常在政事上产生分歧,以致纷争不断,引起唐玄宗的不满。开元十七年(729年),唐玄免去李元纮的宰相之职,外放为曹州刺史。

晚年生活

  此后,李元纮又调任蒲州刺史,却因病离职,并以户部尚书之职致仕。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李元纮被起复为太子詹事,但不到十日便因病去世,追赠太子少傅,谥号文忠。

轶事典故

  唐中宗年间,太平公主倚仗权势,强夺佛寺碾硙,被告到雍州府衙。李元纮时任雍州司户,将碾硙判还佛寺。雍州长史窦怀贞畏惧太平公主,命李元纮改判。李元纮道:“终南山或许可以移动,但此案判决绝对不能更改。”后以“南山铁案”称已经判定、不可改变的案件。

家庭成员

曾祖:李粲,官至左监门大将军,封应国公。

祖父:李宽,官至太常寺卿,封陇西郡公。

父亲:李道广,官至殿中监、同平章事,封金城县侯。

兄长:李元综,官至屯田郎中、荆州长史。

兄长:李元绎,官至都水使者。

兄弟:李元缄,官至郓州刺史。

儿子:李有季、李有容、李有功。

猜你喜欢

  • 德元

    德元,字讷园,长洲人。有《来鹤庵诗草》。

  • 周凤翔

    (?—1644)明浙江山阴人,字仪伯,号巢轩。崇祯元年进十,授编修,迁南京国子司业,历中允谕德,为东宫讲官。召对时陈治安策,帝颇受震动。京师城破后自杀。

  • 徐昌图

    徐昌图(约公元965年前后在世)莆田市城厢区延寿人,一作莆阳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约宋太祖乾德年中前后在世。徐寅曾孙,与兄徐昌嗣并有才名。五代末以明经及第,初仕闽陈洪进(仙游人,时任清源军节度使)归宋,陈遣其奉《纳地表》入宋进贡。太祖留之汴京,命为国子博士,迁殿中丞。昌图好作词,风格隽美,为五代词坛有数名手,启北宋一代词风。今人选词和研究宋文学史的,一定要提到他的名字。遗词仅存三首,收入《全唐诗》卷898中,亦曾收入《尊前集》 

  • 车万育

    车万育(1632~1705年),字双亭,一字与三,号鹤田,又号敏州、云崔,湖南邵阳人。康熙二年(1663年),与兄万备同举湖广乡试,康熙三年(1664年)三甲八十四名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户部给事中,转兵科掌印给事中。据称他“在谏垣二十余年,拒请谒,发积弊,当路严惮之”。性刚直,声震天下,至性纯笃,学问赅博,善书法,所藏明代墨迹最富。

  • 周稚廉

    江苏松江人,字冰持,号可笑人。监生。少时以《钱塘观潮赋》知名。康熙中叶在扬州遇孔尚任,曾以诗酬唱。著有传奇《珊瑚玦》、《双忠庙》、《元宝媒》,另有词集《容居堂词》。

  • 刘一止

    刘一止(1078~1160)字行简,号太简居士,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宣和三年进士,累官中书舍人、给事中,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为文敏捷,博学多才,其诗为吕本中、陈与义所叹赏。有《苕溪集》。

  • 祖世英

    浦城人,字颖仲。第进士,授衡州教授。遵胡瑗之学,以教士子。历知南昌县,通判融州,以清白称。

  • 陈从古

    陈从古(一一二二~一一八二),字希颜,一作晞颜,号敦复先生(《诚斋集》卷四四《压波堂赋》),镇江金坛(今犀江苏)人(同上书卷一二七《陈先生(维)墓志铭》)。维子。

  • 班彪

    班彪(3年―54年),字叔皮,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汉代显贵和儒学之家,受家学影响很大。从小好古敏求,与其兄班嗣游学不辍,才名渐显。班彪学博才高,专力从事于史学著述。写成《后传》60余篇,斟酌前史,纠正得失,为后世所重。其子班固修成《汉书》,史料多依班彪,实际上是他修史工作的继续。其女班昭等又补充固所未及完成者。

  • 赵昀

    赵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即宋理宗,南宋第五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九世孙。赵昀原名赵与莒,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嘉定十五年(1222年),被立为宋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嘉定十七年(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宋宁宗死后,赵昀被权臣史弥远拥立为帝。景定五年(1264年),赵昀在临安去世,在位四十年,享年六十岁。谥号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庙号理宗。葬于永穆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