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五色痢

五色痢

病名。指痢下脓血呈现多种颜色者。有虚证实证之分。实证多因止涩太早,或下之未净,热毒留滞肠中所致,虚证多因痢症久延,脏气受损,脾肾两伤所致。亦有正虚邪恋,虚实夹杂者。《张氏医通》卷七:“五色痢,古人皆谓肾病,以肾为藏精之室,所居之位,最下最深,深者既病,其浅而上者,安有不病之理?精室既伤,安能任蛰藏之令乎?仲景所谓五液注下,脐筑揪痛,命将难全者是也。……不知益火消阴,实脾堤水,兼分理其气,使失于气化之积,随之而下,未失气化之津,统之而安。”痢下五色病机各别。《痢证汇参》卷二:“痢有五色之辨,如下痢肠垢之属,无非气之所化也。但白者其来浅,浮近之脂膏也。赤者其来深,由脂膏而切肤结也。纯下赤者,多以血为热迫,故随溢随下,此则最深者也。若紫红紫白者,则离位稍久,其下不速,而色因一变。……大都纯血鲜红者,多热证,以火性速,逼迫而下也;紫红紫白者,少热证,以阴凝血败损而然也;纯白者,多寒证,脏寒薄滑而然也。又有黄黑二色,则色深而秽臭者为热证,亦有寒者;若浅黄色淡,不甚臭者,此即不化之类,皆寒证也;黑而脓厚大臭者,多火证;若青黑而腥薄者,此肝肾腐败之色也。”沈汉卿《温热经解》中以痢有五色,各有病源。痢色赤,或先白后赤,或赤多白少者,银楂芩连汤;痢色黄者,葛根芩连汤;痢色绿者,陈苓术芍甘连汤;痢色纯白,姜苓术草汤理中汤;脉沉迟者加附子,痢色纯黑如漆,银楂姜桂大黄汤。《时病论》卷三以初起者为实,日久者为虚,脉实有力者为实,脉虚无力者为虚。补虚以补火生土法,泻实以清痢荡积法。参痢疾等条。

猜你喜欢

  • 白银杏

    见《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为救必应之别名,详该条。

  • 足厥阴心痛

    病证名。外邪侵犯足厥阴经所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若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属外所因。”又:“足厥阴心痛,两胁急,引小腹连阴股,相引痛。”参见心痛条。

  • 胡甘伯

    【介绍】:见胡澍条。

  • 高风雀目

    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即高风雀目内障。详该条。

  • 黄花马豆

    见《滇南本草》。为铁马豆之别名,详该条。

  • 同唾。详该条。

  • 莫仲仁

    【介绍】:元代医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以医术闻名于时。民间曾流传其治愈疾病的一些故事。

  • 胎热不安

    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卷二。指孕妇因热而致胎动不安。多因素体阳盛,嗜食辛辣,感受热邪;或肝郁化热,复加孕后血聚养胎,阴虚阳盛,热扰冲任,出现或热、或烦、或渴、或燥、或漏血尿赤,以致胎动不安。宜养阴

  • 唇疮

    病证名。又名唇胗、唇疡。①《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可流黄水,或痒或痛。治宜清解脾胃郁热。内服泻黄散加减,外以黄柏、野蔷薇根等分为末,水调敷唇部,或熬汁浓缩成膏涂搽。②由伤

  • 秘方

    即禁方。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