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又名口疳。“夏季秋热,小儿泄泻,或初愈未愈,满口皆生疳蚀,当有阻塞咽喉致危者。此皆在里湿盛生热,热气蒸灼,津液不生,湿热伤气分。治在上焦,或佐淡渗。世俗常刮西瓜翠衣治疳,取其轻扬渗利也。”(《
见《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即月经。详该条。
即鼻。详该条。
即透穴法。见该条。
病名。又名风弦赤烂、胎风赤烂。新生儿或婴儿眼弦赤烂。多因胎毒或由脾胃蕴积湿热,复感风邪,风与湿相搏,结于眼弦而发,或由椒疮涩痒揉擦太过而致睑缘糜烂,胶粘。治宜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湿重用除湿汤;热毒重者
【介绍】:见皇甫谧条。
见《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为竹叶椒之别名,详该条。
见《卫生家宝》。即柿蒂汤第一方。见柿蒂汤条。
见《现代实用中药》。即燕窝,详该条。
见《湖南药物志》。为玉竹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