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寒湿霍乱

寒湿霍乱

病名。见《霍乱论·病情篇》。多因脾胃素虚,中阳不振寒湿内盛所致。发于秋后者较多。亦有因暑夏贪凉,过吞生冷而致者。证见腹痛吐泻,吐利清水,或如米泔水,不甚秽臭,口和不渴,四肢清凉等。临床表现有寒偏胜或湿偏盛之分。治宜辛温散寒或芳香宣化为主。轻则藿香正气散,或平胃散木香藿香生姜半夏之类。湿盛而四肢重着,骨节烦疼者,胃苓汤加木香、藿香、大腹皮之类;七情郁结,寒食停滞者,七香饮;头疼恶寒无汗者,以香薷饮先解其表,随以大顺散等调其里;如脉弱阳虚,腹痛喜得温按,泻出不臭者,来复丹;若吐泻不止,元气耗散,或水粒不入,或口渴喜冷而不多饮,或恶寒战慄手足逆冷,或烦热发躁,揭去衣被,但察其泻出不臭者,乃内虚阴盛格阳,宜理中汤,甚则四逆汤加食盐少许;更有暴泻如水,冷汗四逆,脉弱不能言者,急进浆水散,并宜冷服。参见霍乱条。

猜你喜欢

  • 李洞元

    【生卒】:公元七世纪【介绍】:唐代医生。在唐太宗时为医博士。《齐东野语》记述:长孙后怀高宗数日不能分娩,李以针刺催产获效。

  • 飞尘入眼

    病证名。见《银海精微》。即尘埃入目。详该条。

  • 足阳明之筋

    足阳明的经筋。《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斜)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

  • 风寒喘

    病证名。风寒外束喘的简称。《东医宝鉴》卷五:“风寒喘,寻常感冒,风寒内郁,肺胀逆而为喘。”可选用金沸草散、麻黄散、加味三拗汤等方。详风寒外束喘条。

  • 镏洪

    【介绍】:金代医家。号瑞泉野叟。盱眙人。著有《伤寒心要》一书。

  • 广济大师

    【介绍】:见法坚条。

  • 胡芦化毒丹

    《外科大全》卷四方。大黄、黄柏、远志各等分。为末,猪胆汁和成锭,雄黄为衣,阴干,用时以米醋磨如墨,以鹅翎蘸药,频涂患处。治一切肿毒热疖。

  • 正征

    运气学说术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征代表火运,火运平气之年,无太过与不及,称为正征。

  • 产后玉户不敛

    病证名。又名产后玉门不敛、产户不敛、产后阴户不闭、阴门不闭。《万氏妇人科》:“女子初产,身体纤柔,胞户窄小,子出不快,乃至折裂,浸淫溃烂,日久不敛。宜内服十全大补汤,外用敷药:白芨、白龙骨、诃子、烂蜂

  • 吐血草

    ①见清·汪连仕《采药书》。为土大黄之别名。②见苏州医学院等《中草药手册》。为景天三七之别名。各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