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医科
古代医学分科之一。元代分医学为十三科,杂医科系专门治疗杂病的学科。参见十三科条。
古代医学分科之一。元代分医学为十三科,杂医科系专门治疗杂病的学科。参见十三科条。
古病名。《世医得效方》卷十:“遍身忽皮底混混如波浪声,痒不可忍,抓之血出不能解,谓之气奔。以人参、苦杖、青盐、细辛各一两,作一服。”
【介绍】:见方贤条。
十二经标本之一。《灵枢·卫气》:“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下,上挟颃颡也。”颃颡,指喉头及咽峡部。
见《备急千金要方》。即松木皮,详该条。
见《福建民间草药》。即莲生桂子花,详该条。
病证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即牙痛。详该条。
证名。指胃气虚弱而致自汗之证。《张氏医通·杂门》:“胃虚水谷气脱散者,汗自出,必气虚少食。”治宜补气运脾丸。参见自汗条。
见《青海药材》。为益母草之别名,详该条。
出金·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脏腑惊证之一,详脏腑惊证条。
见《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为博落回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