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隋代医家。撰《崔氏食经》4卷。《医心方》、《证类本草》等多引用。
病名。指牙龈红肿,溃烂疼痛,流腐臭脓血等症。见《儒门事亲》卷五:“牙疳者,龋也。龋者,牙断腐烂也。”又据发病情况分为:风热牙疳、青腿牙疳、走马牙疳三种。其中以风热牙疳较为多见;青腿牙疳因其下肢兼见青色
病证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即乳结核。见该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山胡椒根之别名,详该条。
见《分类草药性》。为羊屎条根之别名,详该条。
《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党参、生白芍药各12克,代赭石、牛膝、天花粉各18克,玄参15克,乳香、没药各9克,威灵仙3克,虫(大者)4枚,制马钱子末0.6克。前十味煎汤,送服马钱子末。治因脑部充血而致肢体
见《四川中药志》。为马尾连之别名,详该条。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黄独零余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半夏之别名,详该条。
注病之一。《诸病源候论·毒注候》:“毒者是鬼毒之气,因饮食入人腹内,或上至喉间,状如有物,吞吐不出,或游走身体,痛如锥刀所刺,连滞停久,故谓之毒注。”参见疰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