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洞天奥旨》卷十二。即瘙疳。见该条。
【介绍】:即葛玄。见该条。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苦参之别名,详该条。
见《江苏药材志》。为苹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日久不愈的赤白痢。《诸病源候论》卷十七:“久赤白痢者,是冷热乘于血,与津液相杂而下,甚者肠虚不复,故赤白连滞,久不瘥也。”治宜益气固肠,用乌梅丸,或调中益气丸加黄连、枳壳。
出《外科启玄》卷六。即腋疬。见该条。
古代下胎毒法之一。小儿初生时以韭根捣汁煮开灌之;或用甘草煎水,浸韭子汁,涂儿唇上。
解剖名。见《伤科汇纂》。髃骨的别称。
出《李氏草秘》。为菟丝之别名,详该条。
①经穴名,代号ST42。出《灵枢·本输》。别名会原、会骨、趺阳。属足阳明胃经。原穴。位于足背最高点,解溪穴下1.5寸,当第二、三跖骨与楔状骨间凹陷处。布有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深神经,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