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脾胃虚寒吐,详该条。参寒吐条。
病名。见佚名《眼科统秘》。即痘疮入眼,或痘疹入眼。详各条。
【介绍】:唐代巫医。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以咒禁为人治病,传说曾为人“换心”以治疗精神病。
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第八十九卷。多为脾热上蒸或脾胃虚寒,升降失常,运化无力所致。脾热上蒸的涎多粘稠而臭;脾胃虚寒的涎多清稀,并有纳少便溏等。前者宜清脾泻热,用泻黄散;后者宜温中健脾,用理中汤加减。
简称《金匮要略》。3卷。东汉·张机撰。约成书于三世纪初。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16卷,魏晋时经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3卷。1065年北宋校正医书局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整理
出《灵枢·经脉》。即手太阴络脉,见该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命门。见该条。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即竹沥,详该条。
病证名。出《经效产宝》。即子淋。详该条。
见《福建中草药》。为苹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