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本经逢原》。为蚌泪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治疔大全》。疔疮生于颈后正中(天柱骨间)对口处者。初起痒而不痛,有一小吻,顶上一小点如麻子大,或红或黄,治宜急刺百劳、委中二穴。详见疔疮条。
指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素问·六节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仓廪,即仓库。脾胃等有出纳、转输、传化水谷的共同功能,故称。
见《文山中草药》。为雾水葛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外科真论·妇人阴疮门》。即阴蚀,详该条。
白苔满布,有两条灰色苔呈纵形排列的舌象。若灰苔色润,可刮净者,为脾胃虚寒挟食滞,宜温中健脾消滞。若苔干厚无津,刮之不净,为肠胃热结已实,宜通里攻下(见《伤寒舌鉴》)。
元代医官职称。隶属于官医提举司,系太医官职中之一种,官阶从八品。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藏青果之别名,详该条。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苦之别名,详该条。
唐代太医署中的一种职称。其职责为学习并协助药园师种植药物,共8名。参见药园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