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奇穴别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即十宣穴,见该条。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算盘子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外科启玄》卷八。为小儿丹毒之一。系足少阳胆经风火所致。证见两胁虚肿红热。治宜内服加味小柴胡汤,外用青黛末调香油或鸡子清涂患处。
病名。见《喉科秘旨》卷下。《赵氏治喉指掌》:“红点紫舌,因心脾二经热极所致。满口红点紫色作烂而痛,或身有赤斑。”治宜清心凉血、解毒泻热。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导赤散、五味消毒饮等加减。
真阴不足,津血亏损而致阳气浮越于上的病机。症见头目眩晕、面色潮红、目赤、咽干、喉痛、牙痛等。治宜滋阴降火。
书名。4卷。严鸿志辑于1920年。严氏鉴于六淫所致感证散见于各家著作,遂纂辑其精要编成本书。卷1名医通论,主要选录明、清伤寒、温病家有关辨证、治法等多方面的论述;卷2以伤寒为主,卷3以温病为主,详述各
病名。①出《素问·病能论》。又名胃脘内痈、胃痈。指痈生于胃脘者。《医学入门》卷六:“胃脘痈因饮食七情火郁,复被外感寒气所隔,使热浊之气填塞胃脘。”初起腹部中脘穴处隐痛微肿,疼痛连心,身发寒热,脉迟紧者
五脏各有阴有阳,阴阳各有盛衰之变,五火是指五脏之亢阳。《素问·解精微论》:“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眦盲。”张志聪注:“一水,谓太阳之水;五火,五脏之阳气也。”王冰注:“五火,谓五脏之厥阳。”
经穴名。代号ST8。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足少阳之会。位于头部额角入发际0.5寸,距头正中线4.5寸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另说“在额角发际侠本神两旁各一寸五分”(《针灸甲乙经》
见《云南中草药》。为白牛膝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