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冷热疳

冷热疳

病证名。疳疾的一种证型。①疳疾发病的新久和寒热虚实错综复杂的证候。《证治准绳·幼科》:“疳之新者为热疳面黄脸赤,骨热盗汗鼻干口臭唇焦烦渴,心躁惊悸,情意不乐;若疳之久者为冷疳,目肿腹胀,便利不定,泻粪肥腻或似油珠,烦渴黄疸。热疳病多在外,冷疳病多在内,又有冷热二证交互,非新非久,不内外因者。治冷疳木香丸(木香青黛槟榔肉豆蔻麝香、续随子、虾蟆):治热疳胡黄连丸(胡黄连黄连朱砂)。”②《证治准绳》引《庄氏家传小儿二十四候·第一候》:“泻脓血,日渐瘦,是冷热疳。”

猜你喜欢

  • 雀儿蛋

    见《陕西中草药》。为铃铃草之别名,详该条。

  • 医学切要

    书名。1卷。《医学切要全集》的一种。清·王锡錱撰于1847年。本书以歌诀形式为主,内有经络脉诀、药性弹词、看病歌诀、汤头诸歌。并辑录张介宾的“新方八略”,程国彭的“医门八法”。为中医入门读物。

  • 泻脾散

    见《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即泻黄散,见该条。

  • 草迷

    见《医宗金鉴·儿科心法要诀》。①指婴儿生下后不啼。即初生不啼。详该条。②指产妇将胎儿娩出后出现的昏迷不知人事。

  • 表热传里

    同热邪传里。详该条。

  • 奇经八脉考

    经脉专书。1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78年。本书论述奇经八脉,李氏考证历代有关文献,对十二正经以外的冲、任、督、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八条奇经的循行和主病等,分别进行了整理和说明,并提出了个人的

  • 半身汗

    证名。《医略六书》卷二十:“半身汗者,汗不遍身,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乃气血偏衰,阴阳不相接洽之候。”《张氏医通》卷九:“夏月止半身出汗,皆气血不充,内挟寒饮所致,偏枯及夭之兆也。大剂十全大补、人参养荣、

  • 类经纂要

    书名。清·虞庠辑,王庭俊增注。3卷。刊于1867年。本书节录《类经》原文,并增以简要注释。因系节录,内容不够完备,虞氏注文亦较简略。

  • 黄尖白根舌

    舌根部白苔,尖见黄苔。为邪在半表半里,或初入阳明里证。半表半里证用和解法。偏于阳明里证,用清热缓下(见《伤寒舌鉴》)。

  • 膀胱胀

    病证名。胀病之一。《灵枢·胀论》:“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医醇賸义·胀》:“膀胱主藏津液,气化则出。盖水气循下焦而渗入膀胱,津液之藏,皆由气化渗入,然后能出。寒气上逆,则水气窒塞不通,故少腹满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