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药材>地耳草

地耳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地耳草

药材名称地耳草

拼音Dì ěr Cǎo

别名田基黄、田基王、小田基黄、黄花草、黄花仔对叶草、七寸金、细叶黄

来源金丝桃金丝桃属植物地耳草Hypericum japonicum Thunb.以全草入药。春夏采收全草,鲜用或洗净,晒干,切碎用。

性味甘、微苦,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散瘀止痛。用于肝炎,早期肝硬化,阑尾炎,眼结膜炎,扁桃体炎;外用治疮疖肿毒,带状疱疹,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鲜用1~2两,干用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备注(1)用治湿热黄疸,具有良好疗效,可配合茵陈金钱草等同用。治疗疮疖肿毒或毒蛇咬伤,可用鲜草煎服,另用鲜草适量,洗净,捣烂外敷。用治跌仆损伤,除煎汤内服外,还可用鲜草适量,捣烂外敷。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地耳草

药材名称地耳草

拼音Dì ěr Cǎo

别名田基黄(《生草药性备要》),水榴子、香草(《质问本草》),斑鸠窝、雀舌草(《植物名实图考》),蛇喳口(《草木便方》),合掌草、跌水草(《分类草药性》),七寸金、一条香(《福建民间草药》),金锁匙、红孩儿、寸金草、田边菊(《江西民间草药》),刘寄奴(《四川中药志》),痧子草、光明草,田基苋,荞壳草、小王不留行、细叶黄、观音莲(《湖南药物志》),雷公箭(《贵州植药调查》),降龙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七层塔、土防风、枫草儿、小元宝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黄花仔、禾霞气(《广东中草药》)

出处《植物名实录》

来源藤黄科植物地耳草全草。夏、秋采,洗净,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无毛。根多须状。茎直立,或倾斜,细瘦,有4棱,节明显,基部近节处生细根。单叶,短小,对生,多少抱茎,叶片卵形,长4~15毫米,全缘;先端钝,叶面有微细的透明点。聚伞花序顶生,成叉状而疏,花小,黄色;萼片5,披针形;花瓣5,长椭圆形,内曲,几与萼片等长;雄蕊10个以上,基部连合成3束;子房1室,花柱3枚。蒴果长圆形,长约4毫米,外面包围有等长的宿萼。花期5~6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野及较潮湿的地方。分布江苏、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产广东、广西、四川、湖南、福建、江西等地。

性状干燥全草,茎略呈四棱柱状,光滑,粗约1.5毫米,外表淡黄棕色或暗红棕色,节间长约1~2厘米,易折断。叶片黄褐色或灰青色,皱缩,纸质,易碎,以放大镜观之,有细小透明油点。花序多折断而不完整,花萼花瓣干缩,黄棕色,或脱落,雄蕊仅存花丝,子房甚小,易脱落。蒴果红棕色,长卵形,多裂成3瓣,顶端喙尖;种子细小,多数;不成熟的果实,尚残存破碎的花萼、花瓣及少数花蕊。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含黄酮类、内酯(香豆精)、鞣质、蒽醌、氨基酸、酚类。

性味苦甘,凉。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苦甜,性平。"

②《四川中药志》:"味苦,性寒,无毒。"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治传染性肝炎,泻痢,小儿惊风,疳积,喉蛾,肠痈,疖肿,蛇咬伤。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酒病,消肿胀,敷大恶疮,理疳疮肿。"

②《质问本草》:"涂火毒,消阳症结疽。"

③《分类草药性》:"解一切蛇虫毒,清火,止泄泻,刀伤用良。"

④《岭南采药录》:"去硝黄火毒,敷虾箝疮,理跌打、蛇伤。"

⑤《福建民间草药》:"活血,破瘀,消肿,解毒。"

⑥《南宁市药物志》:"清内热,治眼疾。"

⑦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渗湿利水,消肿止痛。治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区疼痛,阑尾炎,疔肿痈疽,毒蛇咬伤,跌打扭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品1~2两,大剂可3~4两);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复方①治传染性肝炎(有黄疸和无黄疸型均可):地耳草二至三两,水煎服,每天一剂。(《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痧症吐泻:地耳草一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③治痢疾:地耳草五钱,水煎,红痢加白糖,白痢加红糖一两调服。(《江西民间草药》)

④治小儿惊风,疳积泻:地耳草一两,水煎服。疳积泻加鸡肝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喉蛾:鲜地耳草七钱至一两,捣烂,同凉开水擂出汁服。或干草五钱,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⑥治疹后牙疳:地耳草五至六钱,捣取汁,和人乳搽患处。(《湖南药物志》)

⑦治湿疹:地耳草适量,煎水洗。(《江西民间草药》)

⑧治疱疖肿毒:地耳草煎水洗。(《湖南药物志》)

⑨治跌打损伤:地耳草五至八钱,酌加黄酒或酒、水各半,炖一小时,温服,日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⑩治毒蛇咬伤:地耳草五钱,天胡荽一两,青木香五钱。水、酒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临床应用①治疗急、慢性传染性肝炎

用干草制成浓煎剂,成人每日用生药1.5两,小儿1岁以下3钱,1~3岁5钱,3~7岁8钱,7~10岁1两,10~13岁1两2钱。煎液加糖分2次口服,连用20天。治疗成人急性传染性肝炎91例,达到治愈标准者61例;治疗小儿黄痘型传染性肝炎21例,服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多尿现象,凡有发热的病例均在1周内退热,呕吐、厌食等症状的消退较满意,约一半病例在10天内黄疸消退,但肝功能检查的改变不大,肝肿回缩亦不够理想。治疗中未发现副作用。曾用全草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相当于生药2克),治疗儿童急性传染性肝炎100例,每日1次肌肉注射2毫升,14天为一疗程,必要时用2个疗程。结果显效95例,好转2例,无效3例;对81例迁延性肝炎及15例慢性肝炎,每次肌注2毫升,每日2次,辅以维生素乙、丙,有效率约70%。田基黄注射液对肝炎的各种症状及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注射处有局部疼痛,无其他明显副作用。

②治疗伤寒及副伤寒

取干草1~5两切碎,水煎2次,两次煎液合并,分3次口服,10天为一疗程。治疗44例,除3例无效外,其余均有效。体温于1~14天降至正常,平均退热天数为7.2天。虽然效果较氯(合)霉素对照组稍逊一筹,但药用量安全度较大,未见不良反应。

③防治感冒

预防用干草5钱,水煎2次,混匀,2次分服,连服6天。共观察150人,结果发病12例,发病率占8%;而对照组250人中发病者有60人,发病率达24%。且地耳草组从服药第2天后发病率就逐天下降,无副作用。另外治疗10例现症感冒病人,也有一定效果。

④治疗痈、疖及其他皮下化脓性感染

取新鲜全草3斤洗净,加水10升,煮沸浓缩至3升,过滤,加防腐剂,高压蒸气消毒备用。用于清洁感染创口,浸纱布条填塞引流或湿敷,有一定效果。

摘录《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驳骨草

    《中药大辞典》:驳骨草药材名称驳骨草拼音Bó Gǔ Cǎo别名小功劳(《云南中草药选》)出处《广西药植名录》来源为茜草科植物花叶九节木的全株。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原形态矮小常绿灌木,

  • 金鸡勒

    《中药大辞典》:金鸡勒药材名称金鸡勒拼音Jīn Jī Lè别名金鸡纳(李承祜《药用植物学》)。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茜草科植物红色金鸡纳树或其它几种同属植物的树皮、枝皮及根皮。采收的方法有多

  • 苦碟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碟子药材名称苦碟子拼音Kǔ Dié Zi别名苦荬菜来源菊科野苦荬属植物抱茎苦荬菜Ixeris sonchifolia (Bunge)Hance,以全草入药。5~6月间开

  • 小青藤香

    《中药大辞典》:小青藤香药材名称小青藤香拼音Xiǎo Qīnɡ Ténɡ Xiānɡ别名青藤、滚天龙、青藤细辛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防已科植物轮环藤的根。全年可采。原形态缠绕藤本。根粗壮

  • 虎掌南星

    药材名称虎掌南星拼音Hǔ Zhǎnɡ Nán Xīnɡ英文名Rhizoma Pinelliae Pedatisectae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虎掌Pinellia pedatisecta Sch

  • 毛山荆子

    药材名称毛山荆子拼音Máo Shān Jīnɡ Zǐ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毛山荆子的果实、叶、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lus manshurica(Maxim.)Kom.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

  • 蜂蜜树

    药材名称蜂蜜树别名蜂糖树、大灰果、白杖木、米团花、山蜂蜜、渍糖花来源唇形科蜂蜜树Leucosceptrum canum Smith,以叶、皮入药。生境分部四川、云南。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

  • 鹅脚板根

    药材名称鹅脚板根拼音é Jiǎo Bǎn Gēn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异叶茴芹的根。性味①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辛甘,微温。"②《陕甘宁青

  • 苦荬菜

    《中药大辞典》:苦荬菜药材名称苦荬菜拼音Kǔ Mǎi Cài别名盘儿草(《陕西中草药》)。出处《嘉佑本草》来源为菊科植物苦荬菜的全草。春季采收,阴干或鲜用。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

  • 滇地黄连

    药材名称滇地黄连拼音Diān Dì Huánɡ Lián别名假苦楝、矮秃秃、千年矮、鸡血散、小罗伞、白花矮陀陀、七匹散、金丝岩陀、土黄连、地黄连、思茅地黄连、小独根、火石五、岩桧、麻鸡翅膀、小岩三、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