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南宋人,生平不详。著《胎产经验方》1卷,已佚。
指药物的气味性能不甚猛烈者。《素问·五常政大论》:“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①即捻子的俗称。见捻子条。②用药粉加少许赋型剂所制成的钉状剂,因形似钉,故名。俗称药线。依其药物组成不同,故有去腐、生肌等不同作用,如《外科正宗》中的三品一条枪便属这一类剂型。
四诊之一。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前者凭听觉了解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呻吟等声音变化。后者凭嗅觉嗅病人的口气、体气和排泄物的气味。作为诊病辨证的参考。
出《新修本草》。即椿叶,详该条。
针具名。指铜质所制的针具。估计我国在青铜器时代已开始应用。
经穴名。代号BL39。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阳膀胱经。三焦之下合穴。位于膝关节后面,腘窝横纹中点外开1寸,股二头肌腱内侧缘处;或于委中穴外侧1寸处取穴。另说“委中外二寸”(《医学入门》);“委中上一
臀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脽痛。”
儿科著作。又名《证治大还幼幼近编》。4卷。清·陈治撰。十七世纪末刊行。本书为《证治大还》之一种。前三卷主论痘疮主治,后一卷论小儿杂病诊法及证治。
厥阴病证型之一。包括阳虚寒厥和血虚寒厥。详厥阴病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