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病名。见《诸病源候论·水毒候》。即水毒病,详该条。
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即经闭,详该条。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一。即恶阻。详该条。
见《叶氏女科证治》卷二。即胎前阴门肿。详该条。
证名。又名舌涩。系指舌体转动不灵语言蹇涩之谓。多因脾胃积热,津液灼伤所致。症见舌体卷缩,转动不灵,言语不清。治宜清热生津,治宜导赤散加减。或升麻葛根汤加薄荷、黄芩、枯梗等。若因中风、暑痉之痰阻心窍者,
病证名。肿满之一。属热实,多由患儿体质尚实,湿热内郁,水道阻塞,水气泛滥,外攻肌表而成。《幼幼集成》:“阳水肿,身热,大便秘,小便赤涩,烦躁口渴,以五皮汤作煎送沆瀣丹微下之。”但必须量儿大小,根据病情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生于颧部的一种疔疮。即颧疔,详该条。
亦称络脉。指位于机体浅表的细小动、静脉和毛细血管。《灵枢·血络》:“刺血络而仆者,何也?……”张隐菴注:“血络者,外之络脉孙络,见于皮肤之间。”临床上常用作诊断和刺血治病。
见《陕甘宁青中草药选》。为藏茄之别名,详该条。
参见痧痘集解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