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与偃月侵睛同。详该条。
出《名医别录》。为山药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元代医家。蒙古族。任尚膳院使,统领尚食、尚药局。
见良方集腋条。
病证名。见《幼科要略》。因小儿热病,表里不和,屡清消不愈,病势淹缠,潮热骨蒸,肌体消瘦。参小儿骨蒸、疳痨条。
病证名。指寒邪直中太阴或邪传太阴寒证。亦称太阴脏证。《通俗伤寒论·伤寒本证》:“邪传太阴脏证,口淡胃钝,呕吐清水,大腹痞满,满而时痛,自利不渴,渴不喜饮,小便短少色白。……此太阳寒邪,直入足太阴脏证也
【介绍】:宋代儿科医生。字道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撰有儿科专书(疮疹诀》。
即转胞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即妊娠小便不通。详该条。
《素问》遗篇篇名。本篇主要论述五运六气的升降失常与疾病产生和疫疠流行的关系。并列举出刺法、吐法、浴法、药法等防治方法。而最重要的,是提出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及“复本”、“归宗”等基本观点。本文着
见《福建中草药》。为蟛蜞菊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