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坤元是宝》。即恶阻。详该条。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八十八。即肘关节后脱臼。详手臂出臼条。
病证名。亦作伏瘕。指邪热伏于大肠所致的瘕病。《素问·气厥论》:“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虑瘕,为沉。”《宣明论方》卷一:“虑瘕证,主女病,大肠小肠移热名虑瘕,津液耗散,不能滑利,菀结而大肠秘涩。”可用槟榔丸
出《世医得效方》卷十五。详见干血痨条。
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即月经不调。详该条。
书名。各2卷。清·张璐撰。刊于1667年。作者博览《伤寒论》诸家注本,有“多歧而不一”的感慨。后得《伤寒论条辨》、《尚论篇》等书,在反复钻研之后,“向之所谓多歧者,渐归一贯”。书名的意义,张氏释为“缵
脚的后部。《灵枢·经脉》:“足少阴之脉……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
病名。出《素问·厥论》。即肠内生痈并腹部疼痛的病症。多因饮食失节,暴怒忧思,跌扑奔走而致胃肠运化失职,湿热内壅所致。《金匮要略》:“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
出《岭南杂记》。为睡莲之别名,详该条。
出《飞鸿集》。为马钱子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