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玉函经二注

  • 金匮玉函经二注

    叶序陈序自序卷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卷二痉湿病脉证第二卷三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卷四疟病脉证并治第四卷四疟疾总论卷五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卷六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卷七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卷八

  • 金匮玉函经二注

    书名。22卷。清·周扬俊撰于1687年。周氏于《金匮要略》注家中推崇赵以德《金匮方论衍义》,遂以此书为蓝本而为之补注,名为“二注”。补注部分多采喻嘉言学说加以融会,并有所发挥。但周氏在自序中宣扬“事不

猜你喜欢

  • 经脉

    ①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是经络系统中直行的主要干线。《灵枢·海论》:“……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两大部分,详各条。②指月经,见《脉经》。③《灵枢经》篇名。主要叙述十二经

  • 黑靥子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五。生于皮肤上的呈褐色或淡黑色上斑点,约针头乃至绿豆大,略高出皮面。多散发于面、颈或手背等处。治疗可外用风化石灰30克,石硷15克,共为细末,加水少许调成糊状,以签蘸药点靥子上,

  • 近视

    病名。见《审视瑶函》。即能近怯远症。详该条。

  • 豆斑蝥

    见《国药的药理学》。为葛上亭长之别名,详该条。

  • 黄帝内经明堂类成

    针灸经脉书。简称《黄帝内经明堂》。13卷。是《黄帝明堂经》的一种注本。为七世纪初(唐初)由杨上善注释改编而成。前12卷论十二经脉腧穴;末1卷论奇经八脉。本书曾经唐代政府规定为学习针灸的主要课本。唐以后

  • 肝热淋症

    病名。指淋症因肝火阻滞下焦所致者。见罗应章《经验医库·溲淋》。症见小便淋漓,溺出痛如刀割,或见阴肿,心烦,脉细数。宜用止痛四物汤。参见淋条。

  • 稀痘丹

    即金液丹第二方,见金液丹条。

  • 湿癫

    五癫之一。《诸病源候论》卷二:“湿癫,眉头痛,身重。坐热沐头,湿结脑,脑汗止得之。”参见癫、五癫条。

  • 肺与大肠俱实

    证候名。《千金要方》:“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头痛,目眩,惊狂,喉痹痛,手臂卷,唇吻不收,名曰肺与大肠俱实也。”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为实邪所闭,失其清肃,影响大肠的传导

  • 足太阳经筋病候

    病证名。又名仲春痹。十二经筋病候之一。《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其病小指(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