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黄水疮

黄水疮

病名。生于皮肤的一种传染性脓疱性疾病。见《外科正宗》卷四。又名滴脓疮黄水粘疮。由于脾胃湿热过盛,兼受风邪相搏而成,初起皮肤患处先起红斑,继之成粟米样水疱,逐渐增大,疱液初呈透明,后为混浊,基底红晕,随即变为脓疱,痒而兼痛,搔破黄水淋漓,蔓延不止,疮水干后结痂而愈。多发生小儿头面、耳、项等处,重者可延及全身。常在夏秋季流行。治宜祛风胜湿,清热凉血,内服升麻消毒饮苍术黄连;风邪胜者服消风散湿热重者服平胃散黄芩、黄连。外治热重者用青蛤散青黛散外敷;湿甚者用碧玉散三石散外敷。相当于脓疱病。

猜你喜欢

  • 续骨木

    见《本草纲目》。为接骨木之别名,详该条。

  • 夹竹桃中毒

    病名。因药用或误服过量夹竹桃而出现中毒症状者。症见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谵语,甚则汗出肢厥,心律失常,直至休克死亡。治宜中西医结合救治。

  • 反转子午拳

    练功方法之一。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上体左转呈左弓箭步,两手握拳,贴于胸侧,左臂屈肘外展,使肘与肩平,拳心朝下;右手拳心向下,迅速向前击出,收回原处,上臂外展呈外展位。然后换右弓箭步,交替反复

  • 水结胸

    ①指结胸之一。指水邪结于胸胁者。《注解伤寒论》卷四:“但结胸无大热者,非热结也,是水饮结于胸胁,谓之水结胸。周身汗出者,是水饮外散,则愈;若但头微汗出,余处无汗,是水饮不得外泄,停畜而不行也,与大陷胸

  • 大麦芽

    见《本草汇言》。即麦芽,详该条。

  • 蛔虫病

    病证名。蛔虫又名蚘、长虫、蚘虫。状如蚯蚓,寄生在小肠内。静止时无自觉症状。在初期或有发热、咳嗽。肠蛔虫病时,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部不适,流涎,腹痛,易激怒,梦惊,夜间磨牙,鼻痒,偶有惊厥等症。蛔

  • 癖黄

    黄病二十八候之一。《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气水饮停滞结聚成癖,因热气相搏,则郁蒸不散,故胁下满痛,而身发黄,名为癖黄。”《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治癖黄用半夏散方。参见黄疸有关条。

  • 妊娠尿血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一。亦名胎前尿血。指孕妇尿中带血。多因孕后肾虚;或心经火盛,移热于小肠,热扰血分,渗入膀胱所致。肾虚者,兼见小便频数,血色淡红,腰膝痠软,头晕倦怠。治宜补肾固摄,方用六味

  • 八脉八穴配穴法

    指以奇经八脉的八个穴位配伍应用的方法,见《针灸指南》。其法将八脉八穴按其作用相合配为四对。如内关与公孙相配,主治心、胸、胃部疾病。外关与临泣相配,主治目、头侧、面颊部疾病。后谿与申脉相配,主治颈、项、

  • 拐角七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野棉花根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