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药材>分枝火绒草

分枝火绒草

药材名称分枝火绒草

拼音Fēn Zhī Huǒ Rónɡ Cǎo

别名火艾、火草、白蒿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的戟叶火绒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ontopodium dedekensii (Bur. Et Franch.) Beauv. [Gnaphalium dedekensii Bur.et Franch.]

采收和储藏:6-7月采收,去根,洗净,晾干。

原形态戟叶火绒草多年生草本,高10-80cm。根状茎分枝短,骨数个至10余个簇生的花茎和少数与花茎同形的不育茎,无莲座状叶丛。茎稍细弱,被蛛丝状密毛或灰白色绵毛;腋芽常在花后生长,成长达10cm而叶密集的分枝。叶宽或狭线形,长10-40mm或更长,宽1.3-6.5mm,基部心形或箭形,抱茎,上面被灰色棉状或绢状毛,下面被白色茸毛。苞叶多数,与茎上部叶多少等长2-4倍,披针形或线形,两面被白色或灰白色密茸毛,开展成直径2-7cm的星状苞叶群,或有长总苞梗而成数个分苞叶群。头状花序径约4-5mm,5-30个密集,少有单生;总苞长3-4mm,被白色长柔毛状密茸毛;总苞片约3层,先端无毛,干膜质,渐尖或近圆形,远超出毛茸之上;小花异型,有少数雌花,或雌雄异株;花冠长约3mm,雄花花冠漏斗状;雌花花冠丝状;冠毛白色,基部稍黄色;雄花冠毛上部多少粗厚,有短毛状密齿或细锯齿;雌花冠毛丝状,有细齿或密锯齿,不育的子房和瘦果有乳头状突起或短粗毛。花期6-7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400-3500m的高山和亚高山的林、干燥灌丛、干燥草地和草地,常在片生长。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南部、甘肃、南部、与西部、湖南西部、四川北部与西部及西南部、贵州、云南、西藏东部。

性味味淡;辛;性温

功能主治祛寒止痛。主胃寒;腹痛;风湿关节疼痛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灸。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海南茄

    《全国中草药汇编》:海南茄药材名称海南茄别名金耳环、耳环锤来源茄科海南茄Solanum procumbens Lour.,以根入药。生境分部广西。性味微苦,凉。有小毒。功能主治凉血散瘀,消肿止痛。主治

  • 骨牌蕨

    药材名称骨牌蕨拼音Gǔ Pái Jué别名上树咳、瓜核草、骨牌草来源蕨类水龙骨科骨牌蕨Lepidogrammitis rostrata (Bedd.)Ching [L. subro

  • 莴苣子

    《中药大辞典》:莴苣子药材名称莴苣子拼音Wō Jù Zǐ别名苣蕂子(《河北药材》),白苣子(《山西中药志》)。出处《纲目》来源为菊科植物莴苣的种子。秋季果实成熟后,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打下种

  • 毛蒌

    《全国中草药汇编》:毛蒌药材名称毛蒌别名石南藤、石蒌、爬岩香、小毛蒟、绒毛胡椒来源胡椒科胡椒属植物毛蒟Piper puberulum (Benth.) Maxim.,以全株入药。秋季采收,晒干。性味辛

  • 梓白皮

    《中药大辞典》:梓白皮药材名称梓白皮拼音Zǐ Bái Pí出处《本经》来源为紫葳科植物梓的根皮或树皮的韧皮部。根皮于春、夏两季挖采,洗去泥沙,将皮剥下,晒干。原形态梓(《本经》),

  • 南烛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南烛子药材名称南烛子拼音Nán Zhú Zǐ别名南烛来源杜鹃花科乌饭树属植物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以干燥果实入药。性味微

  • 杄木

    药材名称杄木拼音Qiān Mù别名杄、红杄出处本品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卷三十七,木类,云:“杄木,山西山中极多。树亭亭直上,叶如栝松而肥软,又似杉木而叶短柔。山西架木皆用之,与南方杉木同。&hell

  • 核桃叶

    药材名称核桃叶拼音Hé Tɑo Yè别名胡桃叶来源本品为胡桃科植物胡桃Juglans regia L.的叶。多鲜用,随用随采。性味苦、涩,平。有毒。功能主治解毒,消肿。用于象皮种,

  • 挂兰

    药材名称挂兰拼音Guà Lán别名折鹤兰(《中国植物图鉴》),吊兰(《种子植物名称》),匍匐兰(《福建民间草药》),树蕉瓜(《文山中草药》)。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来源为百合种植物挂

  • 黄秋葵根

    药材名称黄秋葵根拼音Huánɡ Qiū Kuí Gēn出处《云南中草药选》来源为锦葵科植物刚毛黄秋葵的根。秋季采。洗净,切片晒干。原形态刚毛黄秋葵,又名:桐麻、黄秋葵、野棉花、黄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