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药材>粟米

粟米

《中药大辞典》:粟米

药材名称粟米

拼音Sù Mǐ

别名白梁粟、粢米(陶弘景),粟谷(《齐民要术》),小米(《本草蒙筌》),硬粟(《医学入门》),籼粟(《纲目》),谷子、寒粟(《植物名实图考》),黄粟(《陆川本草》),稞子(《滇南本草》整理本)。

出处《别录》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种仁。其储存陈久者名陈粟米。

原形态粟(《尚书》)

一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秆直立,粗壮。叶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约25~60厘米,宽2~3厘米,先端尖长,基部近圆形,下面较秃净,上面粗糙;叶鞘无毛,鞘口处有柔毛;叶舌长1.5~5毫米,具纤毛。顶生圆锥花序穗状,通常下垂,长约20~30厘米,径2~5厘米,穗轴密被细毛;小穗椭圆形,长约3毫米,基部有刚毛1~3条,刚毛通常褐色或浅紫色,稀有绿色,其长约小穗的2~3倍;第一卵形,长约为小穗的1/3,3脉;第二颖椭圆形,与不孕小花的外稃等长,5~7脉;不孕小花的外稃椭圆形,结实小花的外稃平凸状椭圆形,长2.5毫米,3脉,表面有皱纹,边缘内卷,包着内稃。谷粒与第一外稃等长,卵状或圆球状,具细点状皱纹,成熟后与其他小穗部分脱离。花期夏、秋季。

本植物发芽的颗果(粟芽)、种子的加工品(粟糖)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栽培植物中的粱,与粟为同种。李时珍谓:"粱即粟也,大而毛长者为梁,细而毛短者为粟。"参见"青粱米"、"黄檗米"、"白梁米"各条。

生境分部我国北方广为栽培。

化学成分脱壳种子和带壳种子的干品分别含脂肪1.41、1.68%,总氮2.48%、2.79%,蛋白氮2.41、2.72%,灰分3.15、1.85%,淀粉63.27、77.58%,还原糖2.03、1.98%。另有谓种子含油3%;油中含不皂化物2.39%,固体脂肪酸15.05%,液体脂肪酸70.03%。蛋白质有谷蛋白、醇溶蛋白、球蛋白等多类。种子蛋白质含多量谷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和蛋氨酸。

此外,新鲜植物并含β-丙氨酸和γ-丁氨酸,少量β-胡萝卜素、叶黄素。茎含白瑞香甙类,有毒。

药理作用瑞香甙的作用参见"瑞香花"条。其甙元有抗菌作用,1:10000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耐药株),1:5000能抑制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1:2000抑制绿脓杆菌,但对枯草杆菌无效。

性味甘咸,凉。陈粟米:苦,寒。

①《别录》:"味咸,微寒,无毒。陈粟米:味苦。"

②《本草衍义》:"陈粟米:性冷。"

③《纲目》:"咸淡。"

④《本草备要》:"甘咸,微寒。"

⑤《陆川本草》:"甘,平。"

归经①《本草求真》:"专入肾,兼入脾、胃。"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少阴经。"

功能主治和中,益肾,除热,解毒。治脾胃虚热,反胃呕吐,消渴,泄泻。陈粟米:止痢,解烦闷。

①《别录》:"主养肾气,去胃脾中热,益气。陈粟米:主胃热,消渴,利小便。"

②陶弘景:"陈粟米:作粉尤解烦闷。"

③孟诜:"陈粟米:止痢。"

④《本草拾遗》:"粟米粉解诸毒,水搅服之;亦主热腹痛,鼻衄,并水煮服之。"

⑤《日用本草》:"和中益气,止痢,治消渴,利小便,陈者更良。"

⑥《滇南本草》:"主滋阴,养肾气,健脾胃,暖中。治反胃,小儿肝虫,或霍乱吐泻,肚疼痢疾,水泻不止。"

⑦《纲目》:"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煮粥。外用:研末撒或熬汁涂。

注意《日用本草》:"与杏仁同食,令人吐泻。"

复方①治脾胃气弱,食不消化,呕逆反胃,汤饮不下:粟米半升,杵如粉,水和丸如梧子,煮令熟,点少盐,空心和汁吞下。(《食医心镜》)

②治消渴口干:粟米炊饭,食之良。(《食医心镜》)

③治孩子赤丹不止:研粟米敷之。(《兵部手集方》)

④治汤火灼伤:粟米炒焦,投水,澄取汁,煎稠如糖,频涂之。能止痛,灭瘢痕。一方半生半炒,研末,酒调敷之。(《崔氏纂要方》)

各家论述①《本草衍义补遗》:"粟,陈者难化。《衍义》云,生者难化,熟者滞气,隔食生虫。所谓补肾者,以其味咸之故也。"

②《纲目》:"粟之味咸淡,气寒下渗,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虚热消渴泄痢,皆肾病也,渗利小便,所以泄肾邪也。降胃火,故脾胃之病宜食之。""按罗天益《宝鉴》云,粳粟米粥,气薄味淡,阳中之阴也,所以淡渗下行,利小便。韩愗《医通》云:一人病淋,素不服药,予教以专啖粟米粥,绝他味,旬余减,月余痊,此五谷治病之理。"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粟米

药材名称粟米

拼音Sù Mǐ

英文名Millet

别名白粱粟、粢米、粟谷、小米、硬粟、籼粟、谷子、寒粟、黄粟、稞子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

1. 陶弘景:粟米,江东所种及西间皆是,其粒细于粱米,熟舂令白,亦以当白梁,呼为白梁粟。 或呼为粢米。

2.《唐本草》:粟有多种,而并细于诸梁。北土常食,与梁有别。陶云当白粱,又云或呼为粢。粢则是稷,稷乃之异名也。

3. 孟诜:粟,颗粒小者是,今人间多不识耳。其梁米粒粗大,随色别之。 陈粟米:止痢,解烦闷。

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粱或粟的种仁。其储存陈久者名陈粟米、粢。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etaria italica (L.) Beauv. [Panicum italicum L.]2.Setaria italica (L.) Beauv.var.germanica(Mill.)Schred

原形态1.粱,一年生栽培作物,须根粗大。秆粗装,直立,高0.1-1m。叶鞘松裹茎秆,密具疣毛或无毛,先以近边缘及叶片接处的背面为密,边缘密具纤毛;叶舌为1圈纤毛;呀片长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45cm,宽5-33mm,先端尖,基部钝圆,上面粗糙,下面稍光滑。圆锥花序呈圆柱状或近纺锤状,通常下垂,基部多少有间断,长10-40cm,宽1-5cm,常因品种的不同而变异主轴密被柔毛,刚毛显着长于或稍长于小穗,黄色,褐色或紫色;小穗椭圆形或近圆球形,长2-3mm,黄色,褐色或紫色;第1颖长为小穗的1/3-1/2,具3脉,第2颖稍短于或长为小穗的3/4,先端钝,具5-9脉;第1外稃与小穗等长,具5-7脉,基内稃薄纸质,披针形,长为其2/3,第2外稃等长于第1外稃,卵圆形或圆球形,质坚硬,平滑或具细点状皱纹,成熟后,自第1外稃基部和颖分离脱落;鳞被先端不平,呈微波状;花柱基部分离。花、果期夏、秋季。

2.粟,本变种的主要特征在于:植物体细弱矮小,高20-70cm。圆锥花序呈圆柱形,紧密,长6-12cm,宽5-10mm;小穗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2.5mm,黄色,刚毛长约小穗的1-3倍,小枝不延伸。

生境分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性状栽培植物中的梁,与粟为同种。李时珍谓:梁即粟也,大而毛长者为粱,细而毛短者为粟。参见青粱米黄粱米、白梁米各条。

化学成分本品脱壳种子和带壳种子的干品分别含脂肪1.41%、1.68%,总氮2.48%、2.79%,蛋白氮2.41%、2.72%,灰分3.15%、1.85%,淀粉63.27%、77.58%,还原糖2.03%、1.98%。另有谓种子含油3%;油中含不皂化物2.39%,固体脂肪酸15.05%,液体脂肪酸70.03%。蛋白质有谷蛋白、醇溶蛋白、球蛋白等多类。种子蛋白质含多量谷氨酸(glutamic acid),脯氨酸(proline),丙氨酸(alanine),蛋氨酸(methionine)和少赖氨酸(lysine) ,另外种子中还发现1种a-淀粉酶抑制剂。

另外带从本品中分得α-和β-粟素(setarin),甘油单葡萄糖酯(monoglucosylglyceride),甘油二葡萄糖酯(diglucosylglyceride),非淀粉多糖(nonstarchy polysaccharicdes)及蔗糖(sucrose),棉子糖(raffinose),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和半乳糖(galactose)。此外,本品还含无机元素钼。

药理作用白端香甙的作用参见瑞香花条。其甙元有抗菌作用,1∶10000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耐药株),1∶5000能抑制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1∶2000抑制绿脓杆菌,但对枯草杆菌无效。

性味味甘;咸;性凉

归经肾;脾;胃经

功能主治和中益肾;除热;解毒。主脾胃虚热;反胃呕吐;腹满食少;消渴;泻痢;烫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煮粥。外用:适量,研末撒;或熬汁涂。

注意《日用本草》:与杏仁同食,令人吐泻。

复方①治脾胃气弱,食不消化,呕逆反胃,汤饮不下:粟米半升,杵如粉,水和丸如梧子,煮令熟,点少盐,空心和汁吞下。 (《食医心镜》)②治消渴口干: 粟米炊饭,食之良。 (《食医心镜》)③治孩子赤丹不止: 研粟米敷之。(《兵部手集方》)④治汤火灼伤: 粟米炒焦,投水,澄取汁,煎稠如糖,频涂之。能止痛,灭瘢痕。一方半生半炒,研末,酒调敷之。(《崔氏纂要方》)

各家论述1.《本草衍义补遗》:粟,陈者难化。《衍义》云,生者难化,熟者滞气,隔食生虫。所谓补肾者,以其味咸之故也。

2.《纲目》:粟之味咸淡,气寒下渗,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虚热消渴泄痢,皆肾病也,渗利小便,所以泄肾邪也。降胃火,故脚胃之病宜食之。按罗天益《宝鉴》云,粳粟米粥,气薄味淡,阳中之阴也,所以淡渗下行,利小便。韩《医通》云: 一人病淋,素不服药,予教以专啖粟米粥,绝他味,旬余减,月余痊,此五谷治病之理。

3.《随息居饮食谱》:粟米功用与二米略同,而性较凉,病人食之为宜。

4.《医学入门》:粟,即今之小米。山东最多。五谷中最硬,谓之硬粟,得浆水即易化。无毒。

5.《别录》:主养肾气,去胃脾中热,益气。

6. 陈粟米:主胃热,消渴,利小便。

7. 陶弘景:陈粟米:作粉尤解烦闷。

8. 孟诜:陈粟米:止痢。

9.《本草拾遗》:粟米粉解诸毒,水搅服之;亦主热腹痛,鼻衄,并水煮服之。

10.《日用本草》:和中益气,止痢,治消渴,利小便,陈者更良。

11.《滇南本草》:主滋阴,养肾气,健脾胃,暖中。治反胃,小儿肝虫,或霍乱吐泻,肚疼痢疾,水泻不止。

12.《纲目》: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百解藤

    药材名称百解藤拼音Bǎi Jiě Ténɡ别名金线风、凉粉藤、寄山龙、山豆根、青藤仔、蛤仔藤、金锁匙、独脚乌柏。来源药材基源:为防己科植物粉叶轮环藤的根或藤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yclea hyp

  • 四时青

    《中药大辞典》:四时青药材名称四时青拼音Sì Shí Qīnɡ出处《分类草药性》来源为豆科植物云实的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云实"条。功能主治治小儿口疮,跌打损伤

  • 多穗石柯果

    药材名称多穗石柯果拼音Duō Suì Shí Kē Guǒ别名甜茶果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多穗石栎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thocarpus polystachyus (Wall.)Re-

  • 短叶蹄盖蕨

    药材名称短叶蹄盖蕨拼音Duǎn Yè Tí Gài Jué英文名Short-leaf Lady Fern出处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来源药材基源:为蹄盖蕨科植物东北蹄盖蕨的根茎。拉丁植物

  • 铺地罗伞

    药材名称铺地罗伞拼音Pū Dì Luó Sǎn别名贴地空、嗽痨草、落地金牛、毛虫药、毛虫药公、老虎舌、毛脚皮皮来源药材基源:为紫金牛科植物莲座紫金牛的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disia prim

  • 三角风

    药材名称三角风拼音Sān Jiǎo Fēnɡ别名爬山虎(《广州植物志》),异叶地锦、小叶红藤(《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吊岩风、三皮风(《贵州民间药物》)。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葡萄科植物大叶爬山虎

  • 迎山红

    《中药大辞典》:迎山红药材名称迎山红拼音Yínɡ Shān Hónɡ别名满山红、映山红(《吉林中草药》)。出处《吉林中草药》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迎红杜鹃的叶。夏季采叶,鲜用或阴干。原

  • 章鱼

    《全国中草药汇编》:章鱼药材名称章鱼拼音Zhānɡ Yú别名长蛸来源软体动物门头足纲蛸科长蛸Octopus variabilis (Sasaki);短蛸Octopus ochellatus(

  • 无爷藤

    《中药大辞典》:无爷藤药材名称无爷藤拼音Wú Yé Ténɡ别名过天藤(《生草药性备要》),无根草(《本草求原》),流寓网、飞扬藤、黄鱼藤(《岭南采药录》),罗网藤(《岭

  • 空桶参

    《全国中草药汇编》:空桶参药材名称空桶参拼音Kōnɡ Tǒnɡ Shēn别名空洞参、空空参、啦吧花来源菊科绢毛苣属植物糖芥绢毛菊Soroseris hookeriana (C. B. Clark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