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药材>糯米

糯米

《全国中草药汇编》:糯米

药材名称糯米

拼音Nuò Mǐ

别名江米

来源禾本科糯米Oryza sativa L. var. glutinosa Mats.,以种子入药。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主治下痢禁口,久泄食减,小便白浊。

用法用量配方用,3~5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糯米

药材名称糯米

拼音Nuò Mǐ

别名稻米(《别录》),江米(《本草原始》),元米(《随息居饮食谱》)。

出处《千金·食治》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糯稻)的种仁

性味甘,温。

①《别录》:"味苦。"

②《千金·食治》:"味苦,温,无毒。"

③《日用本草》:"味甘,平。"

归经入脾、胃、肺经。

①《得配本草》:"入手、足太阴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治消渴溲多,自汗,便泄。

①《别录》:"温中,令人多热,大便坚。"

②孙思邈:"脾病宜食,益气止泄。"

③孟诜:"治霍乱后吐逆不止,清水研一碗,饮之。"

④《本草拾遗》:"主消渴。"

⑤《四产本草》:"主痔疾,(糯米)以骆驼脂作煎饼服之,空腹与服。"

⑥《食性本草》:"能行荣卫中血积。解芫菁毒。"

⑦《纲目》:"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纲目》:"脾肺虚寒者宜之。若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转输,食之最能发病成积。"

复方①治三消渴利:糯谷(旋炒作爆蓬)、桑根白皮(厚者,切细)等分。上每用秤一两许,水一大碗,煮取半碗,渴则饮,不拘时。(《三因方》梅花汤)

②治自汗不止:糯米、小麦麸(同炒)。为末,每服三钱,米饮下,或煮猪肉点食。(《纲目》)

③治久泄食减:糯米一升。水浸一宿,沥干,慢炒热,磨筛,入怀山药一两。每日清晨用半盏,入砂糖二匙,胡椒末少许,以极滚汤凋食,大有滋补,久服令人精暖,有子。(《刘长春经验方》)

④治下痢禁口:糯谷一升。炒出白花,去壳,用姜汁拌湿,再炒为禾,海服一匙,汤下,三服。(《经验良方》)

⑤治虚劳不足:糯米入猪肚内蒸干,捣作丸子,日日服之。(《纲目》)

⑥治腹痛:糯米一、二升。炒极热,盛长袋中,缚于痛处,细研八角茴香三钱,以盐酒随时服之。(《摄生众妙方》)

⑦治妊娠胎动,腹痛,或下黄赤汁:糯米一分,黄耆一两(锉),芎藭一两(锉)。上药,以水二大盏,煎至一盏三分,去滓,不计时候,分温三服。(《圣惠方》)

⑧治小儿头上生疮及肥疳疮:糯米饭烧灰,入轻粉,清油调敷。(《普济方》)

各家论述①《仁斋直指方》:"痘疹用糯米,取其解毒,能酿而发之也。"

②《纲目》:"糯米性温,酿酒则热,熬饧尤甚。孟诜、苏颂,或言其性凉性寒者,谬说也,《别录》已谓其温中坚大便,令人多热,是岂寒凉者乎?今人冷泄者,炒食即止,老人小便数者,作粢糕或丸子夜食亦止,其温肺暖脾可验矣。痘证用之,亦取此义。"

③《本经逢原》:"糯米,益气补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粘滞,且利小便,以滋肺而气下行矣。若作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糯米

药材名称糯米

拼音Nuò Mǐ

英文名Polished Glutinous Rice

别名稻米、江米、元米

出处《千金.食治》。《纲目》:糯糠,洽齿黄,烧取白灰,旦旦擦之。

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稻(糯稻)的去壳种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ryza sativa L.

采收和储藏:用机器除去稻壳,取其种仁。

原形态稻 一年生栽培植物。秆直立,丛生,高约1m左右。叶鞘无毛,下部者长于节间;叶舌膜质而较硬,披针形,基部两侧下延与叶鞘边缘相结合,长5-25mm,幼时具明显的叶耳;叶片扁平,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长30-60cm,宽6-15cm。圆锥花序疏松,成熟时向下弯曲,分枝具角棱,常粗糙;小穗长圆形,两侧压扁,长6-8mm,含3小花,下方两小花退化仅存极小的外稃而位于1两性小花之下;颖极退化,在小穗柄之顶端呈半月形的痕迹;退化外稃长3-4mm,两性小花外稃,有5脉,常具细毛,有芒或无芒,内稃3脉,亦被细毛;鳞被2,卵圆形,长1mm;雄蕊6;花药长2mm;花柱2枚,筒短,柱头帚刷状,自小花两侧伸出。颖果平滑。花、果期6-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区。

资源分布: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区。

性状性状鉴别 (1)长籽型 长椭圆形,略扁,长4-5mm,宽1.5-2mm。一端钝圆,另端歪斜,有胚脱落的痕迹。表面浅白色,不透明,平滑。质坚硬,断面粉性。蒸煮后韧性极强,有光泽。气微,味甘。 (2)圆籽型 籽粒较短圆,长3-4mm,宽1.5-2.5mm。余同长籽型。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淀粉粒为单粒和复粒。单粒淀粉多为多面体,脐点、层纹不明显,少数为圆形或半球形。复粒淀粉有多数分粒。

鉴别理化鉴别 取糯米粉末或在糯米剖面上滴加碘-碘化钾溶液,显棕红色。与粳米和灿米相区别。

性味甘;温

归经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缩尿;剑汗;解毒。主脾胃虚寒泄泻;霍乱吐逆;消渴尿多;自汗;痘疮;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或入丸、散;或煮粥。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纲目》:脾肺虚寒者宜之。若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转输,食之最能发病成积。

复方①治三消渴利:糯谷(旋炒作爆董)。桑根白皮(厚者,切细)等分。上每用秤一两许,水一大碗,煮取半碗,渴则饮,不拘时。(《三因方》梅花汤)②治自汗不止:糯米、小麦麸(同炒)。为未,每服三钱,米饮下,或煮猪肉点食。(《纲目》)③治久泄食减:糯米一升。水浸一宿,沥干,慢炒熟,磨筛,人怀山药一两。每日清晨用半盏,人砂糖二匙,胡椒未少许,以极滚汤调食,大有滋补,久服令人精暖,有子。(《刘长春经验方》)④治下痢禁口:糯谷一升。炒出白花,去壳,用姜汁拌湿,再炒力未,每服一匙,汤下,三服。(《经验良方》)⑤治虚劳不足:糯米人猪肚内蒸干,捣作丸子,日日服之。(《纲目》)⑥治腰痛:糯米一、二升。炒极热,盛长袋中,缚于痛处,细研八角茵香三钱,以盐酒随时服之。(《摄生众妙方治妊娠胎动,腹痛;或下黄赤汁:糯米一·分,黄舍一两(钝),笃劳一两(挫)。上药,以水二大盏,煎至一盏三分,去滓,不计时候,分温三服。(《圣惠方》)⑧治小儿头上生疮及肥疳疮:糯米饭烧灰,人轻粉,清油调敷。(《普济方》)

各家论述1.《别录》温中,令人多热,大便坚。

2. 孙思邈:脾病宜食,益气止泄。

3. 孟诜:治霍乱后吐逆不止,清水研一碗,饮之。

4.《本草拾遗》:主消渴。

5.《四声本草》主痔疾,(糯米)以骆驼脂作煎饼服之,空腹与服。

6.《食性本草\能行荣卫中血积。解完青毒。

7.《纲目》: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千层楼

    药材名称千层楼拼音Qiān Cénɡ Lóu别名小对叶草、小过路草、赶山鞭[四川]来源为金丝桃科金丝桃属植物贯叶连翘Hypericum perforatum L.,以全草入药。7~

  • 鸭脚艾

    《全国中草药汇编》:鸭脚艾药材名称鸭脚艾拼音Yā Jiǎo ài别名四季菜、真珠菜、珍珠菊、肺痨草、鸭脚菜、甜菜子、刘寄奴[广西]来源菊科艾属植物白苞蒿Artemisia lactiflor

  • 圆叶千金藤

    药材名称圆叶千金藤别名乌桕薯、乌桕茹、独脚乌桕来源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圆叶千金藤Stephania rotunda Lour.,以块根入药。秋季采挖,洗净切片,阴干。性味苦、辛,寒。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消

  • 小檗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檗药材名称小檗拼音Xiǎo Bò别名三颗针、狗奶子、酸醋溜、刺刺溜、刺黄连、刺黄柏来源为小檗科小檗属植物豪猪刺Berberis julianae Schneid、小黄连刺B. w

  • 小紫含笑

    药材名称小紫含笑拼音Xiǎo Zǐ Hán Xiào别名青竹兰、黑搜山虎、牌楼七、牌骨七、火烧兰、牛舌片、兰竹参、小乌纱、牌楼笋、羊合七、见血飞、红将军出处小紫含笑载于《植物名实图考》卷二十八群芳类,

  • 米麦麨

    药材名称米麦麨拼音Mǐ Mài Chǎo别名糗(刘熙《释名》)出处《唐本草》来源为米或麦蒸炒后磨成之粉面。性味①《唐本草》:"甘苦,寒,无毒。"②《本草拾遗》:"

  • 丁榔皮

    《全国中草药汇编》:丁榔皮药材名称丁榔皮拼音Dīnɡ Lánɡ Pí别名丁木树、白对节子来源山茱萸科灯台树属植物梾木Cornus macrophylla Wall.,以树皮入药。夏

  • 牛脂

    《中药大辞典》:牛脂药材名称牛脂拼音Niú Zhī出处《纲目》来源为牛抖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脂肪。性味《纲目》:"甘,温,微毒。"功能主治《纲目》:"治诸疮,疥癣,

  • 大叶马尾连

    《中药大辞典》:大叶马尾连药材名称大叶马尾连拼音Dà Yè Mǎ Yǐ Lián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大叶唐松草的根及根茎。原形态大叶唐松草,又名:蓝蓬

  • 凤眼果

    《中药大辞典》:凤眼果药材名称凤眼果拼音Fènɡ Yǎn Guǒ别名频婆果(《岭外代答》),九层皮(《君子堂日询手镜》),罗晃子(《纲目》),潘安果(《生草药性备要》),七姐果、富贵子(《广